变应性血管炎是什么病
变应性血管炎是一组累及皮肤小血管及毛细血管的坏死性血管炎疾病,发病与感染、药物、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有皮肤和系统等临床表现,通过临床表现评估、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治疗需去除诱因并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概述
变应性血管炎是一组主要累及皮肤小血管及毛细血管的坏死性血管炎疾病,也被称为过敏性血管炎等。它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如感染、药物、自身免疫等。
二、病因机制
(一)感染因素
某些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可能是诱发变应性血管炎的因素之一。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被认为与部分变应性血管炎的发生存在关联,病原体感染后可能通过免疫反应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血管炎症反应的发生。
(二)药物因素
一些药物也可引发变应性血管炎,如青霉素等抗生素。药物作为半抗原进入机体后,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进而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血管炎症。
(三)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紊乱在变应性血管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血管组织,导致血管出现炎症、坏死等病理改变。例如,自身抗体的产生可能参与了血管损伤的过程。
三、临床表现
(一)皮肤表现
多数患者会出现皮肤症状,常见的有可触及的紫癜,表现为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可触摸到的紫色瘀点或瘀斑,多分布于下肢等部位;还可能出现结节、溃疡等,结节可表现为皮下的硬结,溃疡则是皮肤破损形成的创面,愈合相对困难。
(二)系统表现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系统症状,如累及肾脏时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肾脏损害表现;累及肺部时可能出现咳嗽、咯血等症状;累及关节时会有关节疼痛、肿胀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一)临床表现评估
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包括皮肤表现、是否有系统症状等,通过对临床表现的初步评估来怀疑变应性血管炎。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能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异常、血小板计数异常等情况,如白细胞增多等。
2.自身抗体检测:部分患者可能检测出抗核抗体等自身抗体阳性。
3.血沉、C反应蛋白:通常会升高,反映体内的炎症反应程度。
(三)组织病理学检查
皮肤活检是重要的诊断手段,通过对病变皮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以看到血管壁有炎症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等典型的变应性血管炎病理改变,有助于明确诊断。
五、治疗原则
(一)去除诱因
如停用可疑药物、积极治疗感染等,去除可能诱发变应性血管炎的因素是治疗的基础。
(二)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等选择药物,常用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等,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等作用,可以减轻血管炎症反应,但使用时需要密切关注其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如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等。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还会用到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患变应性血管炎时,由于其机体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加强护理,如注意皮肤护理,防止皮肤破损感染等。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患变应性血管炎时,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对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药物使用过程中要更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等综合护理措施,提高老年患者的机体抵抗力。
(三)女性患者
女性患者在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患变应性血管炎时,治疗需要更加谨慎。例如妊娠期使用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所以在药物选择上要权衡治疗效益和对胎儿的潜在风险。同时,要关注女性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应性血管炎的治疗周期可能较长,女性患者可能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