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狼疮是什么病
寻常狼疮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皮肤引起的慢性进行性皮肤疾病,在皮肤结核中最常见。病因是感染结核杆菌,机体免疫力低下易发病,既往其他部位结核病史、不良生活方式等会增加风险。临床表现有典型狼疮结节、苹果酱现象等,好发于面部等部位。诊断依据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等,需与盘状红斑狼疮等鉴别。治疗遵循抗结核治疗原则,还有局部治疗,特殊人群治疗需特殊考虑。早期规范治疗预后良好,不规范治疗可能有不良后果,预防需积极治疗结核病灶、提高免疫力、养成良好习惯及定期体检。
一、寻常狼疮的定义
寻常狼疮是一种皮肤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皮肤所引起的慢性进行性皮肤疾病,在皮肤结核中最为常见,约占所有皮肤结核患者的半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其病原体为结核分枝杆菌,当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对其产生免疫反应。如果机体免疫力低下,结核杆菌就容易在皮肤组织中定植、繁殖,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形成皮肤损害。患者既往有其他部位结核病史,如肺结核、淋巴结核等,结核杆菌可通过血行播散、淋巴播散或直接蔓延至皮肤。另外,生活方式如长期营养不良、过度劳累、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免疫力下降的因素,也会增加发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
1.典型损害:初起为粟粒至豌豆大小的结节,称为狼疮结节,呈苹果酱色或褐色,质地柔软,用探针稍用力即可刺入,容易贯通及出血(探针贯通现象)。用玻片压诊,结节更明显,呈淡黄色或黄褐色,似苹果酱状,称为苹果酱现象,这是寻常狼疮的特征性表现。
2.发展过程:狼疮结节可逐渐增多、增大,相互融合形成大片的浸润性斑块,边界清楚。随着病情进展,结节可发生破溃,形成溃疡,溃疡边缘不整齐,基底有暗红色肉芽组织,表面有少量稀薄的脓液,可结成污褐色痂皮。愈合后可形成萎缩性瘢痕,在瘢痕上又可出现新的狼疮结节,导致病情反复发作。
3.好发部位:好发于面部,尤其是鼻、颊、耳郭等部位,其次为颈部、四肢、臀部等。不同年龄和性别在好发部位上没有明显差异,但面部发病可能会对患者,尤其是青少年和女性患者的心理造成较大影响。
四、诊断
1.临床特征:根据典型的狼疮结节、苹果酱现象、探针贯通现象等临床表现,结合好发部位,可作出初步诊断。
2.实验室检查: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提示有结核感染。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寻常狼疮的重要依据,可见典型的结核结节,中心有干酪样坏死。另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结核杆菌DNA,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鉴别诊断:需与盘状红斑狼疮、结节病、皮肤肿瘤等疾病相鉴别。盘状红斑狼疮的红斑上有粘着性鳞屑,剥去鳞屑可见其下有角质栓和毛囊口扩大;结节病的结节质地较硬,无苹果酱现象;皮肤肿瘤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五、治疗
1.抗结核治疗: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一般疗程较长,需要61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2.局部治疗:对于较小的皮损,可外用抗结核药物,如5%异烟肼软膏等。也可采用手术切除、冷冻治疗、激光治疗等方法去除皮损,但这些方法一般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且术后仍需进行抗结核治疗,以防止复发。
3.特殊人群治疗:儿童患者在选择药物时需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听力、视力的药物。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治疗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
六、预后和预防
1.预后:如果早期诊断并进行规范的治疗,寻常狼疮一般预后良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病情可反复发作,导致皮肤瘢痕形成、畸形,影响容貌和功能。少数患者可发生癌变,发展为皮肤鳞状细胞癌。
2.预防:积极治疗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避免结核杆菌的传播。加强营养,适当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与结核患者密切接触,注意个人卫生。对于有结核病史或密切接触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