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心力衰竭患者卧位呼吸困难
心力衰竭患者卧位时易出现呼吸困难,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及应对措施:一是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加,因心脏泵血功能弱难以及时泵出增加的回心血量致肺循环淤血加重,影响因素包括年龄、下肢病史、生活方式等,可通过抬高床头、用利尿剂应对;二是膈肌上抬,卧位时腹腔脏器压迫使胸腔容积减小、肺通气量下降,肥胖、孕妇、年老患者更明显,可采取半卧位等并进行呼吸训练;三是神经反射调节异常,卧位时感受器刺激变化致调节异常,有慢性肺部疾病和长期吸烟患者更严重,可治疗心衰、用相关药物缓解;四是睡眠呼吸障碍,部分患者卧位睡眠会出现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综合征,肥胖等人群更易发生,可进行睡眠监测,采用通气治疗、控制体重、侧卧位睡眠等应对。
一、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加
1.机制: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的泵血功能减弱,不能有效地将血液泵出。当患者卧位时,身体低垂部位的血液回流到心脏的量增多。平卧位时,下肢静脉的血液因重力作用对回心的阻力减小,大量血液快速回流至心脏。而心力衰竭的心脏无法及时将这些增加的回心血量充分泵出,导致肺循环淤血加重。
2.影响因素:年龄方面,老年患者的心脏储备功能本身较差,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加后,心脏更难以代偿,肺淤血会更明显,呼吸困难症状也会更严重。有下肢静脉曲张等病史的患者,卧位时下肢血液回流可能更顺畅,回心血量增加更显著。生活方式上,平时活动量少、下肢肌肉力量弱的患者,静脉回流的动力相对不足,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加的幅度可能更大。
3.应对措施:对于此类患者,可适当抬高床头,呈半卧位或端坐位,减少下肢血液回流,减轻肺淤血。同时,可使用利尿剂促进多余液体排出,减轻心脏前负荷。
二、膈肌上抬
1.机制:卧位时,腹腔脏器对膈肌的压力增大,使膈肌上抬,胸腔容积减小。胸腔容积减小会限制肺的扩张,导致肺通气量下降。心力衰竭患者本身肺功能可能已经受到一定影响,肺通气量进一步下降会加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呼吸困难。
2.影响因素:肥胖患者腹腔脂肪较多,卧位时膈肌上抬更为明显,胸腔容积减小更显著,呼吸困难会更严重。孕妇在妊娠晚期,增大的子宫也会使膈肌上抬,若合并心力衰竭,卧位呼吸困难会加剧。年龄较大、呼吸肌力量减弱的患者,对膈肌上抬导致的胸腔容积减小的代偿能力较差。
3.应对措施:患者可采取半卧位或高枕卧位,减轻腹腔脏器对膈肌的压迫。同时,进行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增强呼吸肌力量,提高呼吸效率。
三、神经反射调节异常
1.机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肺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功能发生改变。卧位时,这些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发生变化,神经反射调节出现异常。例如,肺淤血加重刺激肺内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传入中枢,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快、加深,导致患者感觉呼吸困难。
2.影响因素:有慢性肺部疾病病史的患者,其心肺感受器和神经反射调节功能可能已经存在一定损害,心力衰竭时卧位神经反射调节异常会更明显。长期吸烟的患者,气道和肺部的感受器敏感性可能发生改变,卧位时神经反射调节异常也会加重呼吸困难。
3.应对措施:积极治疗心力衰竭,改善心肺功能,纠正神经反射调节异常。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改善心脏功能,减轻肺淤血,从而缓解神经反射调节异常导致的呼吸困难。
四、睡眠呼吸障碍
1.机制:部分心力衰竭患者在卧位睡眠时可出现睡眠呼吸障碍,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综合征。睡眠时上气道肌肉松弛,舌根后坠,导致气道狭窄或阻塞,引起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会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潴留,刺激呼吸中枢,使患者出现呼吸困难。
2.影响因素:肥胖、男性、有上气道解剖异常(如鼻中隔偏曲、扁桃体肥大等)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睡眠呼吸障碍。年龄较大的患者,上气道肌肉张力下降,睡眠呼吸障碍的发生率也会增加。
3.应对措施:对于存在睡眠呼吸障碍的患者,可进行睡眠监测,明确诊断。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保持气道通畅,改善睡眠时的呼吸状况。同时,患者应控制体重,避免仰卧位睡眠,可采用侧卧位睡眠减轻气道阻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