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怎么治疗
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要避免诱发因素,如排查食物、环境、物理因素等过敏原并减少接触,同时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减轻精神压力。药物治疗一线药物为抗组胺药,如第二代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常规剂量不佳可加倍;难治性患者可加用奥马珠单抗、环孢素等。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用药选安全剂型品种,注意皮肤护理防感染;孕妇哺乳期妇女权衡利弊,必要时选相对安全药物,哺乳期用药需暂停哺乳;老年人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调整剂量,注重皮肤保湿。
一、一般治疗
1.避免诱发因素:慢性荨麻疹的发作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仔细回顾日常生活,排查可能的诱发因素至关重要。例如食物方面,海鲜、牛奶、鸡蛋等可能是常见的过敏原,可记录饮食与症状发作时间,若每次食用特定食物后短时间内荨麻疹发作加重,应尽量避免食用。环境因素如花粉、尘螨等,可通过定期清洁房间、使用空气净化器、避免在花粉浓度高的时段外出等方式减少接触。此外,冷热刺激、摩擦、压力等物理因素也可能诱发,应注意根据天气增减衣物,选择柔软舒适的衣物,避免紧身衣物对皮肤过度摩擦。
2.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尤为重要。长期熬夜、作息紊乱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且尽量在相同时间入睡和起床,形成稳定的生物钟。适当运动也有助于增强体质,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因汗液刺激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可选择如散步、瑜伽等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同时,要注意减轻精神压力,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可能通过神经免疫调节机制影响病情,可通过听音乐、冥想、与朋友交流等方式舒缓情绪。
二、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物:这是慢性荨麻疹治疗的一线药物。常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因而嗜睡等不良反应较少的特点。对于多数患者,单一使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就能有效控制症状。若使用常规剂量效果不佳,可在医生指导下加倍剂量服用。
2.其他药物:对于难治性慢性荨麻疹,在抗组胺药治疗基础上,可能需加用其他药物。如奥马珠单抗,这是一种针对IgE的单克隆抗体,适用于经抗组胺药治疗仍无法控制症状的中重度慢性荨麻疹患者,通过与游离IgE结合,降低游离IgE水平,减少肥大细胞等炎症细胞表面IgE受体表达,从而减少炎症介质释放。还有环孢素,对于病情严重且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作为一种选择,但因其有一定不良反应如肾毒性、高血压等,使用时需密切监测。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用药需格外谨慎。在选择抗组胺药物时,应优先选择安全性高、经过儿童临床试验验证的药物剂型和品种,如儿童专用的氯雷他定糖浆、西替利嗪滴剂等。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或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同时,儿童皮肤更为娇嫩,在一般治疗中,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浴用品,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控制在37℃40℃为宜,防止皮肤水分流失加重瘙痒。家长要注意修剪儿童指甲,避免因搔抓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孕妇用药可能对胎儿产生潜在影响,所以用药需权衡利弊。在慢性荨麻疹症状较轻时,尽量通过一般治疗控制症状。若病情严重必须用药,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在孕期使用相对安全,但仍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哺乳期妇女用药时,部分药物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因此如需用药,应在用药期间暂停哺乳,待停药一定时间后再恢复哺乳,具体时间需咨询医生。
3.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可能正在服用多种药物,药物间相互作用的风险增加。在使用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药物时,要告知医生自己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以便医生评估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同时,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部分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减慢,可能导致药物蓄积,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医生可能会根据老年人肝肾功能情况调整药物剂量。老年人皮肤干燥,在一般治疗中,要注意皮肤保湿,可使用温和的保湿护肤品,减轻皮肤瘙痒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