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感染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治疗目标是长期抑制HBV复制,减轻肝脏损伤,延缓并发症,部分患者追求临床治愈;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治疗;初治与经治患者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治疗方案;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合并其他疾病患者需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方案;治疗期间和停药后都要进行监测和随访;同时患者要调整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作息和心理调节。
一、治疗目标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HB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对于部分适合的患者,追求临床治愈,即停止治疗后持续的病毒学应答、HBsAg消失,并伴有ALT复常和肝脏组织学改善。
二、治疗方法
1.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主要药物有两类。一是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丙酚替诺福韦等,这类药物具有强效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安全性较好,服用方便,但需要长期用药,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耐药。二是干扰素类,包括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毒作用来抑制病毒,疗程相对固定,有实现表面抗原转换的可能,但不良反应较多,不适用于所有患者。
2.免疫调节治疗: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来增强对乙肝病毒的清除能力,但目前免疫调节药物的疗效尚不完全肯定,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3.抗炎保肝治疗:在肝脏炎症明显时,可适当使用抗炎保肝药物,如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类等,以减轻肝脏炎症,保护肝细胞,但不能替代抗病毒治疗。
4.抗纤维化治疗:对于有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的患者,可使用抗纤维化药物,如安络化纤丸、扶正化瘀胶囊等,以延缓肝纤维化进展,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风险。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初治患者:对于HBVDNA阳性、ALT持续异常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应及时启动抗病毒治疗。对于ALT正常但有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年龄大于30岁等有肝纤维化进展高风险因素者,也建议抗病毒治疗。初治患者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核苷(酸)类似物或干扰素治疗。
2.经治患者:对于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出现耐药的患者,应根据耐药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换用或加用其他抗病毒药物。对于干扰素治疗疗效不佳的患者,可考虑换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
四、特殊人群的治疗
1.儿童:儿童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年龄、病情、生长发育等因素。对于12岁以上且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的儿童,可选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等药物;对于211岁的儿童,可选用替比夫定治疗。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
2.孕妇:对于有抗病毒治疗指征的孕妇,可在妊娠2428周开始使用替诺福韦酯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分娩后,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抗病毒治疗。
3.老年人:老年人慢性乙肝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时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药物耐受性等情况,选择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4.合并其他疾病患者:合并艾滋病、丙肝、丁肝等其他病毒感染的患者,需要综合考虑多种病毒感染的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他疾病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需要积极治疗合并疾病,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五、治疗监测和随访
1.治疗期间监测:在抗病毒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HBVDNA、肝功能、乙肝五项、甲胎蛋白、肝脏超声等指标,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
2.停药后随访:停药后,应继续随访,定期复查上述指标,以监测病情复发情况。随访时间至少23年。
六、生活方式调整
1.合理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优质蛋白质,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
2.适当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避免过度劳累。
3.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有利于肝脏的修复和再生。
4.心理调节:慢性乙肝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应及时进行心理调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