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功能不全怎么检查
心功能不全的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特殊检查。体格检查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了解患者一般状态、肝脏情况、心脏浊音界及心音等;实验室检查涵盖利钠肽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可判断心功能不全程度、是否有心肌损伤、贫血及肝肾功能等;影像学检查有X线、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能观察心脏大小、结构、功能及肺淤血等情况;特殊检查包括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肺运动试验、有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评估运动耐量和血流动力学状态,不同检查需考虑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的特殊情况及干扰因素。
一、体格检查
1.视诊:观察患者的一般状态,如是否有端坐呼吸、发绀等。对于老年患者,因体力和心肺储备功能较差,可能更早出现端坐呼吸等表现。肥胖患者可能因腹部脂肪堆积影响呼吸运动,增加呼吸困难的表现评估难度。
2.触诊:通过触诊可以了解肝脏大小、有无肝颈静脉回流征等。右心功能不全时可出现肝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儿童患者肝脏相对成人更大,触诊时需要注意手法轻柔,避免引起不适。
3.叩诊:可评估心脏浊音界大小,判断心脏是否扩大。长期高血压患者可能出现左心室肥厚,叩诊时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
4.听诊:听诊心率、心律、心音以及有无额外心音和杂音等。如舒张期奔马律是心功能不全的重要体征之一。房颤患者听诊时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
二、实验室检查
1.利钠肽检测:如脑钠肽(BNP)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是诊断和评估心功能不全的重要指标。其水平升高与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相关。老年人、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利钠肽水平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生理性升高,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2.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心肌损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心功能不全有重要诊断价值。剧烈运动后的年轻患者可能出现肌酸激酶同工酶轻度升高,需要排除这种生理性因素。
3.血常规:了解是否存在贫血,贫血可加重心脏负担,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慢性疾病患者可能合并贫血,需要进一步寻找贫血的原因。
4.血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电解质等。肝淤血可导致肝功能异常,肾功能不全可影响药物代谢和排泄。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肾功能损害,在评估心功能不全时需要关注肾功能指标。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可以观察心脏大小、形态以及肺淤血情况。心影增大提示心脏扩大,肺淤血表现为肺纹理增粗、模糊等。长期吸烟患者的肺部影像可能存在慢性支气管炎等基础病变,会影响对肺淤血的判断。
2.超声心动图:是评估心功能的重要方法,可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心肌病患者超声心动图可表现为心肌肥厚或心肌变薄等特征性改变。孕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需要注意探头的使用强度和时间,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3.心脏磁共振成像(CMR):能提供更详细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信息,对于心肌病、心肌炎等病因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不能进行CMR检查。
4.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可测定左心室容量、LVEF及室壁运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还可了解心肌缺血情况。老年人对核素检查的耐受性可能较差,检查前需要评估其身体状况。
四、特殊检查
1.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情况。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可出现STT改变等表现。电解质紊乱患者的心电图可能出现相应的异常改变,如低钾血症可出现U波增高。
2.动态心电图监测: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短暂发作的心律失常。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可能在夜间出现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监测有助于捕捉这些异常。
3.心肺运动试验:通过监测运动过程中的心肺功能指标,评估患者的运动耐量和心功能状态。对于长期缺乏运动的患者,进行心肺运动试验时需要逐渐增加运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4.有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如右心导管检查,可测量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等部位的压力,了解血流动力学状态。该检查属于有创检查,主要用于病情复杂、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儿童患者进行有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时需要特别注意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