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卧位压疮好发部位
平卧位压疮好发部位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好发部位包括枕骨粗隆、肩胛部、肘部、脊椎棘突、骶尾部、足跟部,这些部位因皮肤下组织薄、缺乏缓冲、受压集中等易致血液循环受阻而引发压疮。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肥胖人群、患有慢性疾病人群、女性、有不良生活方式者及有压疮病史的人群,因各自生理特点、身体状况或生活方式等因素,发生压疮风险较高,需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如定期翻身、使用辅助器具、加强皮肤护理、改善生活习惯等。
一、平卧位压疮好发部位
1.枕骨粗隆:位于头部后方中央偏下的位置。由于平卧位时,头部的重量会对枕骨粗隆处产生持续的压力,且该部位皮肤下组织较薄,缺乏脂肪和肌肉的缓冲,长时间受压后局部血液循环容易受阻,从而增加了压疮发生的风险。
2.肩胛部:是肩胛骨所在的区域。当患者处于平卧位时,肩胛部与床面接触,承受一定的压力。尤其是体型消瘦、营养不良或长期卧床的患者,肩胛部皮下脂肪较少,骨骼突出明显,受压后局部血运不良,容易形成压疮。
3.肘部:肘部的尺骨鹰嘴处是压疮的好发点。平卧位时,肘部常常会与床面接触,特别是在患者睡眠过程中姿势固定不变时,肘部持续受压,加之该部位皮肤较薄,感觉神经丰富,一旦受压缺血,就容易发生损伤形成压疮。
4.脊椎棘突:沿着背部脊柱的棘突部位。脊柱棘突为骨性突起,平卧位时与床面直接接触,压力集中。而且脊柱周围的肌肉和脂肪组织相对较少,对压力的缓冲能力弱,使得棘突部位容易因长期受压而出现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发压疮。
5.骶尾部:位于脊柱的最下端。平卧位时,骶尾部是身体与床面接触面积较大且承受压力较为集中的部位。此处皮肤覆盖的肌肉和脂肪层较薄,又靠近肛门等容易污染的区域,若患者大小便失禁,局部皮肤长期受到排泄物的刺激,再加上压力的作用,就极易发生压疮。
6.足跟部:足跟是平卧位时下肢与床面的主要接触点。足跟部皮肤角质层较厚,但皮下组织少,血运相对较差。长时间平卧位会使足跟承受较大压力,阻碍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压疮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对于下肢血液循环不佳或患有糖尿病等影响血管功能疾病的患者。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皮肤弹性下降,皮下脂肪减少,血管脆性增加,血液循环减慢,这些生理变化使得他们更容易发生压疮。对于平卧位的老年患者,应特别注意定期更换体位,可使用减压床垫等辅助器具,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营养状况,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以增强皮肤的抵抗力。
2.儿童:儿童皮肤娇嫩,骨骼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平卧位时,要注意避免使用过硬的床垫,可选择柔软、舒适且具有一定弹性的床垫。对于长期卧床的儿童,要定时为其翻身,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皮肤。此外,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皮肤状况,如有发红等早期压疮迹象,应及时采取措施。
3.肥胖人群:肥胖者身体重量较大,平卧位时受压部位承受的压力也相应增加。除了定期翻身外,可适当增加翻身的频率,以减轻局部压力。同时,要注意保持皮肤褶皱处的清洁和干燥,防止因汗液积聚等导致皮肤损伤,增加压疮发生的风险。
4.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皮肤的感觉和血液循环功能受损,更容易发生压疮且愈合困难。平卧位时,要特别注意足部和受压部位的皮肤保护,避免皮肤破损。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导致身体虚弱、活动受限的患者,要加强营养支持,改善全身状况,以提高皮肤对压力的耐受性。
5.女性: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的生理状态会发生变化。生理期时,皮肤可能会更加敏感;孕期则身体负担加重,平卧位时腹部压力增加,可能影响下肢血液循环。在这些特殊时期,要更加注重皮肤护理和体位调整,避免压疮的发生。
6.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血管功能和身体的营养状态,增加压疮发生的风险。对于有这些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应劝导其戒烟限酒,改善生活习惯,同时加强对压疮的预防和护理。
7.有压疮病史的人群:曾经发生过压疮的部位,皮肤的完整性和血液循环功能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再次发生压疮的可能性更大。对于这类患者,平卧位时要重点保护曾经发生压疮的部位,可使用减压敷料等进行防护,密切观察皮肤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