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性血管炎是什么病
荨麻疹性血管炎是一种兼具荨麻疹和血管炎特点的免疫性疾病,病因未完全明确,与感染、药物、自身免疫、环境及内分泌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皮肤风团样皮疹,持续超24小时,消退后可留色素沉着等,还可伴发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补体、自身抗体等)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治疗需特殊考量,儿童用药要谨慎,孕妇要考虑药物对胎儿安全性,老年人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多数患者经治疗可控制病情,但部分会反复,需定期随访调整方案,一般13个月复诊一次,稳定后可延长。
一、定义和概述
荨麻疹性血管炎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属于血管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它兼具荨麻疹和血管炎的特点,与普通荨麻疹不同,其风团持续时间更长,通常超过24小时,甚至可达数天,消退后可能遗留色素沉着或鳞屑,同时病理表现具有血管炎的特征。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与多种因素有关。感染因素如病毒(乙肝病毒、EB病毒等)、细菌(链球菌等)感染可能诱发机体免疫反应,从而引发该病。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等可能作为过敏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异常反应。自身免疫因素也在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患者体内可能存在自身抗体,攻击自身血管组织,导致血管炎症。此外,环境因素、内分泌紊乱等也可能与发病有一定关联。
三、临床表现
1.皮肤表现:主要为风团样皮疹,风团大小不一,形态多样,颜色可为红色或暗红色。风团持续时间较普通荨麻疹长,一般超过24小时,部分患者可达数天。风团消退后可遗留色素沉着、鳞屑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皮肤瘙痒、疼痛或烧灼感。
2.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关节痛、关节炎、腹痛、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少数患者可出现高热。关节痛可累及多个关节,以膝关节、肘关节等大关节为主,疼痛程度不一。
四、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根据患者典型的皮肤表现,如风团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等,结合全身症状,可初步诊断。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血沉增快;补体水平降低,尤其是C4补体降低更为常见;部分患者可检测到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等。
3.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活检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可见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可见核尘,血管壁有纤维蛋白样变性。
五、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和诱发因素。
2.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物:可缓解皮肤瘙痒等症状,常用药物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糖皮质激素:对于病情较重、伴有全身症状的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如泼尼松等。
免疫抑制剂: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反复的患者,可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
其他药物:如氨苯砜、羟氯喹等,也可用于治疗荨麻疹性血管炎。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荨麻疹性血管炎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病,治疗需更加谨慎。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使用药物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等。同时,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
2.孕妇:孕妇患荨麻疹性血管炎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一定影响。在治疗时,应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避免使用可能致畸的药物。一般情况下,可先采取一般治疗措施,如休息、避免过敏原等。如需使用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如外用糖皮质激素等。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荨麻疹性血管炎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和身体状况,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加重老年人的骨质疏松、高血压等疾病,应密切监测。
七、预后和随访
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病情可得到控制,但部分患者可能会病情反复。患者应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随访内容包括皮肤症状、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等。一般建议患者每13个月复诊一次,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延长复诊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