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精症四大原因
无精症指射出精液经离心沉淀后显微镜下连续3次找不到精子,其四大常见原因包括:一是睾丸生精功能障碍,涵盖先天性因素如克氏综合征,内分泌异常像垂体瘤致激素分泌不足,感染如腮腺炎病毒引起睾丸炎,药物及化学毒物影响,以及物理因素如长期高温、大量接触放射线等;二是输精管道梗阻,有先天性梗阻如双侧输精管缺如等,后天性梗阻如附睾炎、输精管结扎术后吻合失败等;三是遗传因素,如Y染色体微缺失及部分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四是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产生抗精子抗体影响生育。此外,年轻人精液异常应及时就医,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相关病史或家族遗传病史者需关注精液情况并做相应检测。
1.睾丸生精功能障碍:
先天性因素:如克氏综合征,患者性染色体多一条X,染色体核型为47,XXY,睾丸曲细精管呈玻璃样变性及纤维化,导致生精功能障碍。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也会使睾丸体积小,质地软,影响精子生成。研究表明此类先天性染色体异常在无精症患者中占一定比例。
内分泌异常: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紊乱,影响睾丸生精。例如垂体瘤导致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睾酮水平降低,无法维持睾丸正常生精功能。甲状腺、肾上腺疾病也可能通过影响内分泌间接影响睾丸生精。有研究发现,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可因内分泌紊乱出现生精障碍。
感染因素:腮腺炎病毒引起的睾丸炎,可使睾丸组织遭到破坏,生精功能受损。淋病、梅毒等性传播疾病累及睾丸,也会导致生精功能异常。一项针对睾丸炎后无精症患者的研究显示,炎症对睾丸生精细胞的损害明显。
药物及化学毒物: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等,会对睾丸生精细胞产生毒性作用,抑制精子生成。长期接触铅、汞等重金属,以及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毒物,也可能损害睾丸生精功能。动物实验表明,暴露于高浓度化学毒物环境中的动物,睾丸生精功能明显受损。
物理因素:长期高温环境,如厨师、锅炉工等职业,阴囊局部温度升高,影响睾丸生精。此外,长期大量接触放射线,可损伤睾丸生精细胞DNA,导致生精功能障碍。研究发现,从事高温作业人群的无精症发病率相对较高。
2.输精管道梗阻:
先天性梗阻:先天性双侧输精管缺如较为常见,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因输精管发育异常,导致精子无法排出。此外,精囊缺如、射精管梗阻等先天性畸形也可引起输精管道梗阻。相关研究对这类先天性梗阻患者进行基因分析,发现存在特定基因突变。
后天性梗阻:附睾炎是后天性输精管道梗阻的常见原因,炎症导致输精管道狭窄或堵塞。输精管结扎术后,若想再生育,吻合失败也会造成梗阻。盆腔手术如前列腺癌根治术,可能损伤输精管,引起梗阻。临床数据显示,附睾炎后输精管道梗阻的患者不在少数。
3.遗传因素:Y染色体微缺失是导致无精症的重要遗传因素,Y染色体上存在与精子生成相关的基因,如AZF区域(无精子因子区域)的微缺失,会使精子生成障碍。不同区域的缺失表现不同,AZFa缺失常导致唯支持细胞综合征,AZFb缺失导致严重生精障碍,AZFc缺失患者精子生成减少或无精。研究表明,在无精症患者中,Y染色体微缺失的发生率可达一定比例。另外,一些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影响精子生成,如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因子基因突变,可引起先天性双侧输精管缺如及精囊发育不全。
4.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产生抗精子抗体,这些抗体与精子结合后,可影响精子的运动、获能及受精过程,导致无精症。例如,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男性,体内抗精子抗体水平可能升高,进而影响生育。研究发现,部分无精症患者血清和精浆中可检测到抗精子抗体,且抗体水平与精子质量及生育能力呈负相关。
温馨提示:
1.年龄因素:年轻人若发现精液异常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治疗有助于提高生育机会。随着年龄增长,睾丸功能逐渐下降,即便去除病因,生精功能恢复也可能更困难。
2.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长期熬夜、过度吸烟酗酒,减少桑拿、泡温泉等高温活动,降低对睾丸生精功能的损害。规律作息、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内分泌稳定,促进睾丸正常生精。
3.病史及特殊人群:有腮腺炎、附睾炎等病史者,应密切关注精液情况。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者,备孕前建议进行遗传咨询和相关基因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在治疗原发病过程中,应定期监测精液质量,以便及时发现无精症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