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疱疹跟湿疹的区别
汗疱疹又称出汗不良性湿疹,是发生在手掌、脚底和指(趾)侧缘的复发性水疱性皮肤病,病因未明;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病因复杂。汗疱疹典型损害为表皮深处小水疱,常每年定期发作,主要局限于手掌等部位;湿疹临床表现多样,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期,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两者治疗方法有相似处,汗疱疹水疱期用炉甘石洗剂等,湿疹依不同阶段选择不同药物。特殊人群中,儿童诊断需谨慎,用药选温和的;老年人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皮肤保湿;孕妇要考虑药物对胎儿影响,优先非药物治疗;特殊职业人群要做好防护,发病后及时脱离刺激环境并治疗。
一、定义
1.汗疱疹:又称出汗不良性湿疹,是一种发生在手掌、脚底和手指、脚趾侧缘的复发性水疱性皮肤病。目前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精神因素、局部过敏或刺激、遗传因素、个人体质等有关。
2.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病因复杂,常为内外因相互作用结果。内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内分泌失调、感染、新陈代谢障碍等,外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
1.汗疱疹:典型损害为位于表皮深处的小水疱,米粒大小,略高出皮肤表面,常无红晕。对称发生于手掌、手指侧面及指端,少见于手背、足底,常每年定期发作。水疱一般不自行破裂,干涸后形成脱皮,露出红色新生上皮,薄而嫩,此时常感疼痛。周围皮肤正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及烧灼感。
2.湿疹:临床表现多样,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期。急性湿疹起病急,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或水疱,疱破后出现糜烂、渗出,边界不清,自觉瘙痒剧烈。亚急性湿疹是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或不适当处理后病程较久发展而来,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但仍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皮损呈暗红色,可有少许鳞屑及轻度浸润。慢性湿疹由急性及亚急性湿疹迁延不愈而来,或一开始炎症即不十分严重,有散在红斑及丘疹或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表面有抓痕、血痂及色素沉着,边界较清楚。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常见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手足、阴囊、女阴、肛门等部位,多对称分布。
三、发病部位
1.汗疱疹:主要局限于手掌、足底、指(趾)侧缘等部位。
2.湿疹: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分布较为广泛,头面部、四肢、躯干等部位都可能出现,且具有对称性。
四、治疗方法
1.汗疱疹:治疗目的主要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在水疱期,以干燥止痒为主,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开始脱皮时,可用糖皮质激素类软膏;局部反复脱皮、干燥疼痛者,可外用尿素霜等。瘙痒明显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
2.湿疹:治疗原则为寻找和避免诱发因素,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急性湿疹无渗出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渗出多时,可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待渗出减少后用糖皮质激素霜剂。亚急性湿疹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慢性湿疹可选用软膏、硬膏、涂膜剂等。对于瘙痒严重影响睡眠者,可加用抗组胺药。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皮肤较为娇嫩,在诊断汗疱疹和湿疹时需更加谨慎。儿童患汗疱疹可能与情绪紧张、过敏等因素有关,要注意安抚儿童情绪,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儿童湿疹较为常见,母乳喂养的母亲要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避免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且用药时间不宜过长。低龄儿童尽量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等。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在治疗汗疱疹和湿疹时要考虑药物与其他疾病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老年人皮肤干燥,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皮肤的保湿,可使用温和的润肤剂。
3.孕妇:孕妇在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更容易发生皮肤问题。在诊断和治疗汗疱疹和湿疹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可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调整生活方式、保持皮肤清洁等。
4.特殊职业人群:如经常接触化学物质、清洁剂等的人群,患汗疱疹和湿疹的风险可能较高。这类人群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刺激性物质。一旦发生汗疱疹或湿疹,要及时脱离刺激环境,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