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是什么意思
甲肝展开详细介绍,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其潜伏期1545日,临床分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和亚临床型,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减退等。诊断依靠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如抗HAVIgM等。治疗以卧床休息等一般治疗和使用保肝药等药物对症治疗为主。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甲肝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隔离患者、观察密切接触者)、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卫生管理、养成良好习惯)、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必要时接种丙种球蛋白)。
一、甲肝的定义
甲肝即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无症状感染者常见。
二、甲肝的病因及传播途径
1.病因: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导致甲肝的直接原因。该病毒抵抗力较强,能耐受56℃30分钟,室温下可生存1周,在贝壳类动物、污水、淡水、海水、泥土中能存活数月。
2.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如通过被污染的手、用具、餐具、玩具等,直接或间接经口传入;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如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蛤蜊等水产品,饮用被污染的水等。
三、甲肝的症状表现
1.潜伏期:甲肝潜伏期为1545日,平均30日。
2.临床症状:甲肝起病较急,临床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和亚临床型。急性黄疸型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黄疸前期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腹泻等症状;黄疸期自觉症状可有所好转,发热减退,但尿色继续加深,巩膜、皮肤出现黄染;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直至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急性无黄疸型症状相对较轻,大多不易发现。亚临床型无明显临床症状,但肝功能有轻度异常。
四、甲肝的诊断
1.临床表现:根据患者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结合流行病学史,如近期有甲肝患者密切接触史或进食被污染的食物、水等。
2.实验室检查:抗HAVIgM是早期诊断甲肝最可靠的血清学标志,在发病后数天即可阳性,36个月转阴;抗HAVIgG出现较晚,可保持多年甚至终身,是既往感染的标志。肝功能检查可见血清ALT、AST等升高,血清胆红素也可升高。
五、甲肝的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直至症状明显减轻、黄疸消退、肝功能明显好转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保证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摄入。
2.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如使用保肝药物等,以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改善肝功能。
六、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感染甲肝后症状可能相对较重。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如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儿童感染甲肝后应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在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感染甲肝后恢复相对较慢。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肝功能变化,同时要注意基础疾病的控制,避免因甲肝导致原有疾病加重。饮食上要选择易消化的食物,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
3.孕妇:孕妇感染甲肝可能会对自身和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早产、流产等。孕妇一旦确诊甲肝,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胎儿的情况,同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4.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人群,感染甲肝后病情可能较为复杂。这类人群要特别注意预防感染,避免接触甲肝患者和被污染的食物、水。一旦感染,应积极治疗,同时加强支持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
七、甲肝的预防
1.控制传染源:对甲肝患者要进行隔离治疗,自发病日起隔离3周。对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45日。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水源、饮食、粪便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避免食用未煮熟的海产品。
3.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甲肝疫苗是预防甲肝最有效的措施。甲肝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接种。对近期有甲肝患者密切接触史的易感人群,可接种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