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窘迫是什么意思
胎儿窘迫是指胎儿在子宫内因急性或慢性缺氧危及其健康和生命的综合症状,分急性和慢性,前者多在分娩期,后者常发生于妊娠晚期。病因包括母体因素(全身性疾病、急性失血、不良生活方式、年龄因素等)、胎儿因素(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畸形、生长受限、感染等)、胎盘脐带因素(胎盘异常、脐带异常)。临床表现上,急性胎儿窘迫有胎心率异常、羊水胎粪污染、胎动异常;慢性胎儿窘迫有胎动减少或消失、胎儿生长受限、生物物理评分低。诊断方法有胎心率监测、羊水检查、胎儿头皮血pH测定、超声检查。治疗方面,急性胎儿窘迫需果断改善缺氧,根据宫口情况决定分娩方式;慢性胎儿窘迫则依病因、孕周、胎儿成熟度和缺氧程度处理。特殊人群中,高龄孕妇要加强产检,关注指标;低龄孕妇要增加营养,按医嘱产检;有慢性疾病的孕妇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监测胎儿。
一、胎儿窘迫的定义
胎儿窘迫是指胎儿在子宫内因急性或慢性缺氧危及其健康和生命的综合症状。胎儿窘迫主要分为急性胎儿窘迫和慢性胎儿窘迫,前者多发生在分娩期,后者常发生在妊娠晚期,但可延续至分娩期并加重。
二、病因
1.母体因素:孕妇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慢性肾炎、重度贫血等全身性疾病,会使母体血液含氧量不足;孕妇急性失血,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情况,也会导致胎儿获得的氧减少;孕妇过度劳累、长时间仰卧位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子宫胎盘的血液循环,进而影响胎儿的氧供应。另外,孕妇年龄过大(超过35岁)或过小(小于18岁),发生胎儿窘迫的风险相对较高。
2.胎儿因素:胎儿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如严重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颅内出血等;胎儿畸形,如神经管缺陷、先天性心脏病等;胎儿生长受限、胎儿感染等,都会影响胎儿对氧的摄取和利用。
3.胎盘、脐带因素: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老化等胎盘异常情况,会影响胎盘的物质交换功能;脐带绕颈、脐带打结、脐带脱垂等脐带因素,会使脐带血流受阻,导致胎儿缺氧。
三、临床表现
1.急性胎儿窘迫:主要表现为胎心率异常,如胎心率大于160次/分或小于110次/分;羊水胎粪污染,根据污染程度分为三度,一度浅绿色,二度黄绿色且较稠,三度棕黄色、黏稠;胎动异常,初期可表现为胎动频繁,继而减弱及次数减少,进而消失。
2.慢性胎儿窘迫:主要表现为胎动减少或消失,是胎儿缺氧的重要表现;胎儿生长受限,超声检查可发现胎儿双顶径、头围、腹围等生长指标低于同孕周胎儿的正常范围;胎儿生物物理评分低,通过超声监测胎儿呼吸运动、胎动、胎儿肌张力及羊水量等综合判断胎儿宫内状态。
四、诊断
1.胎心率监测:持续电子胎心监护是诊断胎儿窘迫的重要方法,可观察胎心率的变化及其与胎动、宫缩的关系。若出现频繁晚期减速、重度变异减速等情况,提示胎儿窘迫。
2.羊水检查:破膜后可直接观察羊水的性状,判断有无胎粪污染。未破膜者可通过羊膜镜检查观察羊水情况。
3.胎儿头皮血pH测定:在产程中取胎儿头皮血进行血气分析,若pH<7.20,提示胎儿有酸中毒,存在胎儿窘迫。
4.超声检查:可评估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胎盘功能及羊水量等,有助于发现胎儿窘迫的病因。
五、治疗
1.急性胎儿窘迫:应采取果断措施,改善胎儿缺氧状态。如左侧卧位、吸氧等一般处理;若宫口未开全,应立即行剖宫产终止妊娠;若宫口已开全,胎头双顶径已达坐骨棘平面以下,应尽快经阴道助产娩出胎儿。
2.慢性胎儿窘迫:应针对病因,根据孕周、胎儿成熟度及胎儿缺氧程度决定处理方案。若孕周小,胎儿娩出后存活可能性小,应尽量保守治疗,延长孕周,同时促胎肺成熟;若孕周已达足月,应适时终止妊娠。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高龄孕妇(年龄大于35岁):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发生妊娠期并发症的风险增加,更容易出现胎儿窘迫。在孕期应加强产检,密切关注血压、血糖等指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的休息。一旦出现胎动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低龄孕妇(年龄小于18岁):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子宫和胎盘功能相对较弱,也易发生胎儿窘迫。孕期要注意增加营养,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3.有慢性疾病的孕妇:如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等,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定期进行胎儿监测,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控制,适当运动,避免情绪波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