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怎么检查
多发性骨髓瘤的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骨髓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特殊人群检查注意事项。实验室检查中,血液检查含血常规、血生化、血清蛋白电泳及免疫固定电泳、β?微球蛋白检测,尿液检查有尿常规、尿蛋白电泳及免疫固定电泳;骨髓检查有骨髓穿刺与骨髓活检;影像学检查常用X线、CT、MRI、PETCT,各有特点;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检查需评估身体状况,注意有创检查及造影剂使用风险,儿童及青少年检查要谨慎,注重心理安抚、减少辐射暴露及避免过度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血常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能出现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降低。这是由于骨髓瘤细胞浸润骨髓,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部分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也可能减少。
血生化:血清总蛋白常增高,主要是球蛋白增加,出现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血钙常升高,因为骨髓瘤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激活因子,促使骨质破坏,钙释放入血。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可能升高,是由于轻链蛋白沉积于肾小管,导致肾小管损伤,影响肾功能。血清乳酸脱氢酶也常升高,其升高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血清蛋白电泳及免疫固定电泳:血清蛋白电泳可发现异常的M蛋白,表现为在γ区或β区出现一窄底高峰的蛋白区带。免疫固定电泳能进一步确定M蛋白的类型,如IgG、IgA、IgM、IgD、IgE以及轻链κ或λ型等,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和分型至关重要。
β?微球蛋白:它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可反映肿瘤细胞的负荷和肾功能状态。其水平升高与疾病进展、预后不良相关。
2.尿液检查
尿常规:部分患者可出现蛋白尿,多为轻链蛋白。
尿蛋白电泳及免疫固定电泳:可检测出尿中的M蛋白,对于血中M蛋白不明显的患者,尿中检测M蛋白有助于诊断,特别是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尿中M蛋白常为唯一的异常发现。
二、骨髓检查
1.骨髓穿刺:通过抽取骨髓液涂片,观察骨髓中骨髓瘤细胞的比例。骨髓瘤细胞形态多样,大小不一,核浆比例失调,可见双核或多核。骨髓瘤细胞比例超过10%,且形态异常,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同时,可进行细胞化学染色,如过氧化物酶、糖原染色等,有助于与其他细胞进行鉴别。
2.骨髓活检:能更准确地了解骨髓中骨髓瘤细胞的分布情况,对于骨髓穿刺涂片呈灶性分布的患者,骨髓活检的诊断价值更高。它可观察到骨髓瘤细胞在骨髓中的浸润方式,如弥漫性、局灶性或间质性浸润,对判断病情和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是常用的初筛方法,可发现骨质破坏,典型表现为多发性穿凿样溶骨性改变,常见于颅骨、骨盆、脊柱、肋骨等部位。还可观察到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等。但早期病变可能不明显,对微小病灶的检出率较低。
2.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质破坏的细节,发现X线难以察觉的微小病灶,对脊柱、骨盆等部位的病变显示优于X线。还可观察到软组织肿块,评估其大小、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3.MRI检查:对骨髓病变的敏感性高,能早期发现骨髓内的微小浸润灶,尤其是对脊柱、骨盆等部位的骨髓病变显示效果好。可显示骨髓信号改变,判断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对疾病的分期和治疗效果评估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脊髓受压情况的判断也有很大帮助。
4.PETCT检查:可全身扫描,不仅能发现骨质破坏,还能显示代谢活跃的骨髓瘤病灶,有助于发现隐匿性病灶、判断疾病的活动程度,对疾病的分期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但其费用相对较高,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常用于病情复杂、分期不明确或评估治疗效果时。
四、特殊人群检查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进行检查时需充分评估身体状况。如在进行骨髓穿刺等有创检查时,要注意患者的凝血功能和心肺功能,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防止出现意外。对于肾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在使用含碘造影剂进行CT等检查时,要警惕造影剂肾病的发生,检查前后适当水化,以减少肾脏损害风险。
2.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及青少年多发性骨髓瘤相对罕见,若高度怀疑,检查过程需更加谨慎。骨髓穿刺时,要做好患儿的心理安抚,操作动作轻柔,尽量减少患儿痛苦。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选择影像学检查时,要权衡辐射对儿童的潜在影响,尽量优先选择无辐射或辐射剂量低的检查方法,如MRI等。若必须进行有辐射的检查,要做好防护措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对于需要多次复查的患儿,要合理安排检查时间和项目,避免过度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