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血病在前期的征兆
儿童白血病前期有发热、贫血、出血、淋巴结肿大、骨骼和关节疼痛等征兆。发热表现为低热或高热,原因包括感染和白血病细胞释放物质,生活中活动少、免疫力差的儿童感染风险高,应对时低热可先非药物干预,超38.5℃且精神不佳可用药,小于3个月婴儿发热应及时就医;贫血症状有面色苍白等,因白血病细胞排挤造血干细胞致红细胞生成减少,挑食、有家族贫血史儿童症状更突出,应保证休息、饮食补充营养,严重时需输血;出血常见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等,因白血病细胞影响血小板,好动、有凝血障碍病史儿童更易出血,轻微出血可按压止血,不止则就医,要避免剧烈运动;淋巴结肿大常见于颈部等部位,质地硬、可活动、无压痛,因白血病细胞侵犯淋巴结,接触有害物质、有免疫系统疾病史儿童风险高,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骨骼和关节疼痛可为隐痛或剧痛,常见于四肢长骨等部位,因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年龄小、好动、有先天性骨骼疾病史儿童情况特殊,出现疼痛应减少活动并及时就医。
一、发热
儿童白血病前期,发热是较为常见的征兆之一。可表现为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之间,也可能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9℃。发热的原因主要是白血病细胞会抑制正常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而引发感染性发热。另外,白血病细胞本身也会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等物质,引起非感染性发热。对于生活方式方面,平时活动少、经常处于人员密集且通风不良场所的儿童,感染风险相对较高。有慢性疾病史,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导致免疫力较差的儿童,更易出现发热症状。应对措施上,对于低热,可先采取非药物干预,如适当减少衣物、使用退热贴、多喝温水等。若体温超过38.5℃且儿童精神状态不佳,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需要注意的是,小于3个月的婴儿发热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
二、贫血
贫血在儿童白血病前期也较为多见。患儿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口唇和甲床颜色变淡、精神萎靡、容易疲倦、活动耐力下降等表现。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排挤了正常的造血干细胞,使得红细胞生成减少。不同年龄的儿童对贫血的耐受程度有所不同,年龄越小症状可能越明显。生活中挑食、偏食导致营养不均衡的儿童,可能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的贫血,在白血病前期贫血症状会更突出。有家族贫血病史的儿童,若出现贫血征兆需格外警惕。对于贫血的儿童,应保证其充足的休息,在饮食上多摄入富含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如瘦肉、蛋类、绿叶蔬菜等。若贫血严重,可能需要输血等治疗,具体治疗方案需由医生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
三、出血
出血症状在儿童白血病前期也可能出现,常见的有皮肤瘀点、瘀斑,表现为皮肤上散在的紫红色斑点或斑块,轻轻按压不褪色。还可能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的原因主要是白血病细胞影响了血小板的生成和功能,导致凝血机制异常。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其血管相对较脆弱,更易出现出血症状。生活中好动、容易磕碰的儿童,出血表现可能更明显。有凝血功能障碍病史的儿童,一旦出现出血征兆,可能出血情况更为严重。当出现轻微皮肤出血时,可通过按压止血。若鼻出血、牙龈出血等持续不止,应及时就医。同时,要避免儿童剧烈运动,防止外伤。
四、淋巴结肿大
白血病前期,患儿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常见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肿大的淋巴结一般质地较硬,可活动,无明显压痛。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可侵犯淋巴结组织,导致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淋巴结大小正常范围有所差异,若发现儿童淋巴结明显增大,超过了相应年龄的正常范围,需引起重视。经常接触有害物质,如装修材料中的甲醛等的儿童,患白血病导致淋巴结肿大的风险可能增加。对于有免疫系统疾病史的儿童,本身淋巴结可能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更要密切关注淋巴结的变化。发现淋巴结肿大后,应及时带儿童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病因。
五、骨骼和关节疼痛
儿童白血病前期,骨骼和关节疼痛也可能出现。疼痛可为隐痛、酸痛,也可能是较为剧烈的疼痛,常见于四肢长骨、膝关节、肩关节等部位。这是由于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导致骨髓腔内压力增高,刺激骨膜神经引起疼痛。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疼痛部位和程度,常表现为哭闹不安、不愿活动肢体等。活泼好动的儿童,在运动后疼痛可能会加重。有先天性骨骼疾病史的儿童,骨骼疼痛可能与原发病症状相互混淆,更需要仔细鉴别。当儿童出现不明原因的骨骼和关节疼痛时,要让其减少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疼痛,并及时就医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