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如何治疗
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需寻找并去除诱因,常见诱因有食物、药物、感染、物理刺激等,同时要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注意皮肤护理。药物治疗方面,抗组胺药分第一代(有镇静嗜睡不良反应)和第二代(一线用药),常规治疗无效可增加剂量、联合用药或选用生物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但后几种不良反应多需遵医嘱使用。特殊人群中,儿童避免用第一代抗组胺药,低龄儿童先非药物干预;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尽量避免用药,必要时选相对安全药物并监测;老年人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监测;有基础疾病者告知医生病情,以便调整方案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一、一般治疗
1.寻找并去除诱因: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明确原因。常见诱因包括食物(如鱼虾、蟹贝、肉类、牛奶和蛋类等动物性蛋白,草莓、可可、番茄和葱蒜等植物,某些食物添加剂如水杨酸盐、柠檬黄、安息香酸盐、亚硫酸盐等)、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呋喃唑酮和磺胺等,药物中含有致敏原的辅料,如山梨醇、苯丙烯酸等也可诱发)、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常见吸入物包括花粉、动物皮屑、粉尘、真菌孢子、尘螨及一些挥发性化学品等;动物接触物有唾液或精液、昆虫叮蛰、毒毛虫刺激、某些植物和动物毛发如羊毛等)。此外,各种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扁桃体炎、慢性中耳炎、鼻窦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是常见的诱因。其他诱因还包括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刺激,情绪波动、精神紧张、抑郁等情绪因素、自身免疫问题以及遗传因素等。患者应仔细回忆发病前后的经历,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尽可能找到并避免诱因。
2.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因为睡眠不足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加重病情。适度运动,可选择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氧运动,但要避免在运动后出汗时吹风受凉,运动强度和时间应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逐渐增加。注意皮肤护理,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尽量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护肤品和洗浴用品,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
二、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物:
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可通过血脑屏障,有镇静、嗜睡等不良反应,高空作业者、驾驶员等人群需慎用。但对于一些伴有失眠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可能在控制荨麻疹症状的同时改善睡眠。
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汀、奥洛他定等,不易通过血脑屏障,镇静作用小,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一线用药。一般需要规律服用,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剂量或更换药物。
2.其他药物:对于常规剂量抗组胺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增加剂量,或联合使用不同种类的抗组胺药,也可选用奥马珠单抗等生物制剂,还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但这些药物不良反应相对较多,需严格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应根据年龄、体重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型。尽量避免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因其可能影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导致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第二代抗组胺药相对安全,但也需严格遵医嘱使用。对于低龄儿童,应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等。同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孕妇用药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哺乳期用药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因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若病情严重,必须使用药物时,应在医生的权衡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并密切监测母婴情况。如第二代抗组胺药中的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在孕期和哺乳期使用相对安全,但也需谨慎。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可能正在服用多种药物,药物间相互作用的风险增加。在使用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时,需告知医生自己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医生会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避免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下降,用药过程中需注意监测肝肾功能。
4.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时,需告知医生基础疾病情况。例如,某些抗组胺药可能影响血压、血糖,或与治疗基础疾病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