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依据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相关诊疗信息包括:典型症状为胸痛呈压榨性等,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发作频率增加、诱因不明显且硝酸甘油缓解作用减弱,老年人和女性症状可能不典型;心电图检查有静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等方式;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涉及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影像学检查包含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需根据多方面因素进行危险分层以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家属密切观察,女性要考虑症状不典型避免漏诊,有基础病患者要控制基础疾病,儿童有基础疾病出现胸痛等症状需及时全面检查。
一、典型症状
1.胸痛特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胸痛通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也可为烧灼感,但不尖锐。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等部位。疼痛程度较稳定型心绞痛更剧烈,持续时间也更长,一般超过10分钟,可达30分钟左右,很少超过1小时。
2.发作情况:发作频率增加,疼痛阈值降低,轻微活动甚至休息时也可发作。发作的诱因不明显,且硝酸甘油缓解作用减弱。对于老年人,由于痛觉减退,可能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胸闷、气短、乏力等;女性患者症状也可能不典型,部分患者可能以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为主要表现。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由于血管病变较重,心绞痛发作可能更频繁、症状更严重。
二、心电图检查
1.静息心电图:发作时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或ST段抬高(肢体导联≥0.1mV、胸导联≥0.2mV),发作缓解后ST段恢复。T波可出现倒置,在平时有T波持续倒置的患者,发作时可变为直立(“伪改善”)。持续的ST段改变合并T波倒置高度提示急性心肌梗死,需进一步评估。动态观察心电图变化,如发作前后心电图对比有动态改变,对诊断更有意义。
2.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连续记录2472小时心电图,可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对于生活方式不规律、发作不频繁的患者,Holter检查更有优势,能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
3.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适用于病情稳定的患者,通过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肌缺血,观察心电图变化。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急性期不宜进行此项检查,以免诱发严重的心脏事件。
三、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
1.肌钙蛋白:是诊断心肌损伤的重要标志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肌钙蛋白水平可轻度升高,但一般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肌钙蛋白T(cTnT)和肌钙蛋白I(cTnI)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在发病后36小时开始升高,1024小时达到峰值,持续714天。
2.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也是反映心肌损伤的指标,在发病后46小时开始升高,1224小时达到峰值,34天恢复正常。CKMB升高对判断心肌坏死的范围有一定帮助。
四、影像学检查
1.心脏超声: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观察有无室壁运动异常。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能出现局部室壁运动减弱或消失,提示心肌缺血。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如心肌病、瓣膜病的患者,心脏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2.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程度和范围。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不稳定或高危患者,应尽早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病变情况,指导进一步的治疗。但冠状动脉造影是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3.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可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对于不能耐受冠状动脉造影或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冠状动脉CTA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但冠状动脉CTA对血管狭窄程度的判断可能存在一定误差。
五、危险分层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等)、症状发作情况、心电图表现和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等进行危险分层。高危患者近期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的风险较高,需要更积极的治疗。对于老年患者、女性患者、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更重视危险分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症状的感知和耐受能力不同,家属应密切观察其日常表现,出现不适及时就医。女性患者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症状不典型的特点,避免漏诊。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定期复查,遵医嘱治疗。儿童一般不会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但如果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出现胸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