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精症的原因
无精症的病因多样,包括睾丸因素(如先天性睾丸发育异常、隐睾、睾丸炎、睾丸外伤、精索静脉曲张等影响生精功能)、输精管道梗阻(先天性梗阻如双侧输精管缺如等,后天性梗阻如附睾炎、手术损伤等致精子无法排出)、内分泌因素(下丘脑垂体疾病、甲状腺和肾上腺疾病干扰相关激素水平影响生精)、遗传因素(Y染色体微缺失、常染色体异常影响睾丸发育和生精)以及其他因素(环境、生活方式、药物损害睾丸生精功能)。同时针对青少年、备孕男性、有相关病史人群给出了避免无精症的温馨提示。
一、睾丸因素
1.先天性睾丸发育异常:如克氏综合征,患者染色体核型多为47,XXY。额外的X染色体可影响睾丸正常发育,导致生精功能障碍,约97%的患者表现为无精症。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患者,睾丸小而质软,曲细精管玻璃样变和纤维化,不能产生精子。
2.隐睾:隐睾是指睾丸未能按照正常发育过程从腰部腹膜后下降至阴囊。单侧隐睾患者约30%-60%不育,双侧隐睾则有50%-100%发生不育。因阴囊内温度较体温低1.52℃,有利于精子生成,而隐睾所处环境温度较高,可损害生精上皮,影响精子发生。
3.睾丸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睾丸炎较为常见,约20%腮腺炎患者并发睾丸炎,多为单侧,双侧受累者约占10%-30%。病毒感染可使睾丸生精细胞受损,导致生精功能障碍,进而出现无精症。
4.睾丸外伤:睾丸受到暴力撞击等外伤时,可破坏睾丸组织,导致血睾屏障受损,引发免疫反应,同时损伤生精细胞,影响精子生成,严重时可致无精症。
5.精索静脉曲张:精索内蔓状静脉丛的异常伸长、扩张和迂曲,可使睾丸局部温度升高,影响生精功能。同时,静脉血反流导致有害物质积聚,也会损害睾丸生精细胞,约30%-40%的原发性不育和69%-81%的继发性不育患者存在精索静脉曲张。
二、输精管道梗阻
1.先天性梗阻:先天性双侧输精管缺如较为常见,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肾管发育异常所致。此外,精囊腺缺如、射精管梗阻等先天性畸形也可导致输精管道不通畅,使精子无法排出体外。
2.后天性梗阻:附睾炎是后天性输精管道梗阻的常见原因,常由泌尿系统感染蔓延所致。炎症可使附睾管腔狭窄或堵塞,阻碍精子通行。此外,输精管结扎术、疝修补术等手术操作可能损伤输精管道,导致梗阻性无精症。
三、内分泌因素
1.下丘脑垂体疾病:如垂体肿瘤,可压迫垂体组织,影响促性腺激素分泌,导致睾丸生精功能减退。Kallmann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缺乏症,患者表现为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功能减退,伴有嗅觉障碍,可致无精症。
2.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都可能影响生殖功能。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可干扰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的功能,影响精子生成。
3.肾上腺疾病: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肾上腺疾病,可导致体内激素水平紊乱,影响睾丸生精功能。
四、遗传因素
1.Y染色体微缺失:Y染色体长臂上存在与精子发生相关的基因,如AZF区域。AZF缺失可导致严重的少、弱、无精症。根据缺失位点不同,可分为AZFa、AZFb、AZFc缺失,其中AZFc缺失最为常见。
2.常染色体异常:某些常染色体的数目或结构异常,如13、18、21三体综合征等,可影响睾丸发育和生精功能。
五、其他因素
1.环境因素:长期接触重金属(如铅、镉等)、农药、有机溶剂等化学物质,可能损害睾丸生精功能。高温环境,如长期从事高温作业、频繁洗桑拿等,可使睾丸局部温度升高,影响精子生成。
2.生活方式:长期大量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可损害睾丸生精细胞。酗酒可导致肝脏对雄激素的代谢加快,使体内雄激素水平降低,影响精子生成。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对生殖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3.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化疗药物(环磷酰胺等)、雄激素拮抗剂(螺内酯等)、免疫抑制剂(雷公藤多苷等),可能影响睾丸生精功能,导致无精症。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对于青少年:应注意避免腮腺炎等感染性疾病,按时接种疫苗。若发现隐睾等生殖系统发育异常,应及时就医,在合适年龄进行手术治疗。青春期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吸烟、酗酒、熬夜等。
2.对于备孕男性:应尽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远离高温环境。若从事可能影响生殖功能的职业,应做好防护措施。备孕前应进行全面的生殖系统检查,包括精液分析等,若发现无精症,需积极配合医生寻找病因并治疗。
3.对于有相关病史人群:如既往有睾丸炎、附睾炎、精索静脉曲张等病史的男性,应定期复查生殖功能。正在服用可能影响生殖功能药物的患者,如需备孕,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