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血管性高血压怎么回事
肾血管性高血压是因肾动脉狭窄或阻塞致肾脏血流减少、激活RAAS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患者的5%10%。病因主要有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大动脉炎。症状包括难控高血压、肾脏损害、血管杂音。诊断依靠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检测激素水平、超声、CTA、MRA、肾动脉造影等。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降压、调脂)、介入治疗(PTRA、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外科手术治疗。特殊人群(老年人、孕妇、儿童)治疗各有注意事项,同时患者需调整生活方式,如控制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调节心理等。其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诊治可控制病情,但部分患者可能复发或进展,需长期随访。
一、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定义
肾血管性高血压是一种由于肾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肾脏血流减少,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引起血压升高的继发性高血压。它在所有高血压患者中约占5%10%。
二、病因
1.动脉粥样硬化:这是肾血管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病因,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男性,常伴有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会使肾动脉管腔狭窄,影响肾脏血液灌注。
2.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好发于年轻女性,病因尚不明确。主要是肾动脉中层或内膜的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血管狭窄。
3.大动脉炎:多见于年轻女性,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肾动脉,引起血管狭窄或阻塞。
三、症状
1.高血压:通常表现为血压急剧升高,且难以用一种或多种降压药物控制。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心悸等症状。
2.肾脏损害:长期的肾缺血可导致肾功能受损,出现蛋白尿、血肌酐升高等表现。
3.血管杂音:部分患者在脐周或腰部可听到血管杂音,这是由于肾动脉狭窄处血流湍急产生的。
四、诊断
1.实验室检查:检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等激素水平,若肾素水平升高,有助于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同时,还需检查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评估肾脏损害程度。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初步筛查肾动脉是否存在狭窄,具有无创、便捷的优点,但对肾动脉分支狭窄的诊断准确性较低。
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能够清晰显示肾动脉的形态和结构,对肾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性较高。
肾动脉造影:是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肾动脉的狭窄部位、程度和范围,但属于有创检查,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
五、治疗
1.药物治疗:
降压药物:常用的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但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ACEI和ARB,以免加重肾功能损害。
调脂药物:对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需要使用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稳定斑块。
2.介入治疗:
经皮肾动脉球囊扩张术(PTRA):通过导管将球囊送至肾动脉狭窄部位,扩张球囊,使狭窄的血管管腔扩大。适用于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所致的肾动脉狭窄。
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在PTRA的基础上,植入支架,保持肾动脉的通畅。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肾动脉狭窄。
3.外科手术治疗:对于介入治疗失败或不适合介入治疗的患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如肾动脉搭桥术、肾动脉内膜切除术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肾功能相对较差。在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时,应选择对肾功能影响较小的降压药物,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和血压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2.孕妇:孕妇患肾血管性高血压时,治疗需要特别谨慎。降压药物的选择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避免使用ACEI和ARB等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的药物。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甲基多巴、拉贝洛尔等。
3.儿童:儿童肾血管性高血压相对少见,病因多为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或大动脉炎。治疗时应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如调整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增加体育锻炼等。药物治疗应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七、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减少钠盐摄入,每天不超过6克;增加钾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控制脂肪摄入,避免食用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
2.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
3.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加重血管损害,不利于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控制。
4.心理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减轻压力。
八、预后
肾血管性高血压的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压,改善肾功能,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病情复发或进展,需要长期随访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