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风湿病类风湿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免疫等因素参与发病,有关节及关节外表现,采用ACR/EULAR2010年分类标准诊断,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依个体选药)和非药物治疗(关节功能锻炼、物理治疗等),需早期诊断治疗并制定个性化方案以控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一、风湿病类风湿的定义
风湿病类风湿即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基础是滑膜炎,早期表现为关节滑膜的炎症,若不及时控制,可逐渐导致关节软骨和骨的破坏,最终引起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二、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
遗传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4等基因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易感性相关。携带这些基因的个体相对更容易患类风湿关节炎,但并非绝对发病,只是发病风险较常人增高。在年龄方面,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多见于4060岁人群;性别上,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女性患者约为男性的23倍。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紧张、劳累等状态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增加发病风险;有类风湿关节炎家族病史的人群,若存在相关基因携带情况,发病风险会进一步升高。
(二)免疫因素
免疫系统异常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关键。体内的B淋巴细胞被激活,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如类风湿因子(RF)等。这些自身抗体参与了滑膜炎症的形成和发展。炎症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在滑膜组织中大量释放,促进了滑膜的炎症反应,导致滑膜增生、血管翳形成,进而侵蚀关节软骨和骨组织。
三、临床表现
(一)关节表现
1.对称性多关节受累:常累及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小关节,也可累及膝关节、踝关节等大关节,表现为关节的肿胀、疼痛、压痛和僵硬。晨起时关节僵硬较为明显,一般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活动后可有所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僵硬时间会逐渐延长。
2.关节畸形:随着病情的发展,晚期可出现多种关节畸形,如掌指关节半脱位、手指向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纽扣花状畸形等,严重影响关节的功能和患者的日常生活。在不同年龄患者中,儿童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畸形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多影响生长发育相关的关节结构;女性患者由于生理特点和激素等因素影响,病情进展可能有其自身特点;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或既往有相关关节损伤病史的患者,病情可能更容易恶化出现畸形。
(二)关节外表现
1.类风湿结节:是类风湿关节炎较特异的皮肤表现,多位于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的皮下,如肘部、腕部等。结节大小不一,质地较硬,无压痛或轻压痛。
2.肺受累:可出现间质性肺疾病,表现为咳嗽、气短等;还可能发生胸膜炎,出现胸痛、胸腔积液等。
3.心脏受累:可累及心包,引起心包炎,出现胸痛、心包积液等;也可能影响心肌,导致心肌病变等。
四、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2010年制定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该标准主要基于关节受累情况、血清学指标(如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急性期反应物(如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和发病持续时间等进行综合评估。例如,若患者存在至少1个关节区的肿胀,同时伴有血清学阳性(类风湿因子阳性或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性)、急性期反应物升高和发病持续时间大于6周等情况,符合一定的评分标准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在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中,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各项指标的影响,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五、治疗原则
(一)药物治疗
目前有多种药物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如传统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包括甲氨蝶呤等;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等;还有糖皮质激素等。但在药物使用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例如对于儿童患者,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谨慎选择药物;女性患者在用药时要考虑激素相关的影响;有特殊生活方式或既往病史的患者,要避免使用可能加重相关情况的药物。
(二)非药物治疗
1.关节功能锻炼: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关节功能锻炼,有助于维持关节的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如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腕关节的旋转活动等,但要注意锻炼的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导致关节损伤加重。
2.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理疗等方法,改善关节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和疼痛,例如使用红外线理疗仪对疼痛的关节进行照射等。
总之,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