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怎么造成的
低血压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低血压包括因体质因素(多见于身材瘦小、体质差的女性和老年人,需加强营养与锻炼)、体位因素(从卧位等突然变为站立位时易出现,起身应缓慢)、妊娠因素(孕早期和中期因子宫压迫下腔静脉致血压下降,中后期多恢复正常,孕期要注意休息和产检)导致的情况;病理性低血压涵盖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需治疗原发病)、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需补充相应激素)、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结核病,要治疗疾病并加强营养)、血容量不足(失血需止血输血,脱水要补充水分电解质)、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能致低血压,用药要遵医嘱并监测血压)等多种病因。
一、生理性低血压
1.体质因素:部分人群自身体质较弱,血压水平一直低于正常标准,但并无任何不适症状,也不影响日常生活与健康。这在一些身材瘦小、体质较差的女性和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女性可能因生理结构、激素水平等因素,身体相对柔弱,容易出现生理性低血压;老年人则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血管弹性下降,心脏功能减弱,也易导致血压偏低。这类人群平时应注重加强营养,适度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2.体位因素:当人从卧位、蹲位突然变为站立位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会在短时间内向下肢积聚,导致回心血量减少,血压突然下降,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这种情况被称为体位性低血压,也叫直立性低血压。年轻人尤其是经常久坐的学生和上班族,在快速起身时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老年人因血管调节功能减退,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概率更高。为避免这种情况,起身时应缓慢进行,给身体一个适应的过程。
3.妊娠因素:女性在怀孕期间,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孕期血容量增加,但在孕早期和中期,增大的子宫会压迫下腔静脉,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导致血压下降。一般在妊娠中后期,血压会逐渐恢复正常。孕妇在孕期要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定期进行产检,监测血压变化。
二、病理性低血压
1.心血管疾病:
心力衰竭:心脏功能受损,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出,导致心脏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冠心病、心肌病等疾病都可能引发心力衰竭。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影响心脏正常功能;心肌病患者心肌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也会导致心脏泵血能力下降。这类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心脏功能。
心律失常:如严重的心动过缓、心房颤动等,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和收缩功能,使心脏不能有效地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导致血压降低。心律失常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心脏传导系统容易出现病变。患者需要根据具体的心律失常类型进行相应的治疗,如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进行心脏起搏器植入等。
2.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机体代谢率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心输出量减少,从而引起血压下降。患者常伴有乏力、怕冷、体重增加等症状。甲状腺功能减退在女性中更为多见,尤其是中年女性。患者需要补充甲状腺激素进行替代治疗。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人体的水盐代谢和血管张力,导致血压下降。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不振、皮肤色素沉着等症状。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可由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因素引起。治疗上需要补充肾上腺皮质激素。
3.慢性消耗性疾病:
恶性肿瘤:肿瘤细胞在体内大量生长繁殖,消耗机体大量的营养物质,导致患者身体虚弱、营养不良,进而引起血压下降。同时,肿瘤可能会侵犯血管、影响心脏功能等,进一步加重低血压的情况。恶性肿瘤患者无论年龄、性别,在治疗过程中都要注意营养支持,以提高身体抵抗力。
结核病:结核菌感染会导致身体长期处于消耗状态,患者常出现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症状,也会引起血压降低。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由于身体抵抗力较弱,感染结核病后更容易出现低血压等并发症。患者需要进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并加强营养。
4.血容量不足:
失血:外伤、手术、消化道出血等原因导致大量失血,会使血容量急剧减少,血压迅速下降。这种情况需要及时进行止血和输血治疗,以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稳定。
脱水: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等情况会导致身体失水过多,血容量减少,引起低血压。在炎热天气下进行剧烈运动、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以及患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容易出现脱水。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严重时需要就医进行静脉补液。
5.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低血压。如降压药使用过量,会使血压降得过低;抗抑郁药、镇静催眠药等也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导致血压下降。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发生药物性低血压的风险较高。患者在用药过程中要严格遵医嘱,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