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甲肝丙肝什么症状
乙肝、甲肝、丙肝是常见的病毒性肝炎,症状各有特点。急性乙肝分黄疸型和无黄疸型,黄疸型有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无黄疸型症状轻、恢复快;慢性乙肝病情轻重表现不同,特殊人群症状各有特点。甲肝潜伏期1545天,临床分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和亚临床型,黄疸型也有明显阶段性,特殊人群受影响情况不同。丙肝急性临床表现轻,易转慢性,慢性可缓慢进展至肝硬化、肝癌,特殊人群感染后也有不同表现和风险。
一、乙肝症状
1.急性乙肝:急性乙肝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乙肝有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黄疸前期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症状,本期持续515天。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减退,但尿色继续加深,巩膜、皮肤出现黄染,约于2周内达高峰,部分患者可有一过性粪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徐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及叩痛,部分病例有轻度脾大,本期持续26周。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本期持续12个月。急性无黄疸型乙肝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但起病较缓慢,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恶心、腹胀、肝区痛等症状,恢复较快,病程大多在3个月内。
2.慢性乙肝:病情较轻者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病情较重者可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特殊人群如儿童感染乙肝后,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病情进展相对较隐匿;老年患者感染乙肝后,症状可能更严重,恢复也相对较慢,且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孕妇感染乙肝后,可能因肝脏负担加重,导致病情加重,同时还可能影响胎儿的健康。
二、甲肝症状
1.潜伏期:甲肝潜伏期为1545天,平均30天。在潜伏期内,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此时病毒已经在体内开始复制。
2.临床期:甲肝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腹痛、腹泻、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等。部分病例出现黄疸,少数病例病程迁延转为慢性,重症者可导致肝衰竭。临床上可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和亚临床型。急性黄疸型甲肝临床经过的阶段性较为明显,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黄疸前期起病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腹泻、尿色逐渐加深等症状,本期持续57天。黄疸期自觉症状有所好转,发热减退,但尿色继续加深,巩膜、皮肤出现黄染,约于2周内达高峰,可有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过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及叩痛,部分病例有轻度脾大,本期持续26周。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本期持续12个月。急性无黄疸型甲肝症状相对较轻,大多不出现黄疸,仅有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和腹胀等症状,体征以肝肿大为主,脾肿大少见,一般在3个月内恢复。亚临床型甲肝多见于儿童,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为轻度肝功能异常。
3.特殊人群影响:儿童感染甲肝后,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症状可能相对较轻,恢复也较快。但如果是婴幼儿感染,由于其肝脏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可能病情相对较重,需要密切关注。老年人感染甲肝后,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症状可能更为明显,恢复时间也可能较长,且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孕妇感染甲肝后,除了可能加重自身的肝脏负担外,还可能对胎儿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导致早产、流产等。
三、丙肝症状
1.急性丙肝:急性丙肝的临床表现一般较轻,少数患者有发热症状,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乏力、腹胀、肝区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未引起重视,容易被忽视。急性丙肝如未得到及时治疗,约50%85%的患者可转为慢性丙肝。
2.慢性丙肝:慢性丙肝患者可在20年间缓慢进展,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多数慢性丙肝患者症状不明显,有些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不佳等症状,也可伴有肝大和脾大。少数患者可出现肝外表现,如关节炎、肾小球肾炎、干燥综合征等。
3.特殊人群情况:儿童感染丙肝后,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毒可能在体内长期潜伏,症状不典型,不易被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可能逐渐出现肝功能损害。老年患者感染丙肝后,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肝脏储备功能降低,更容易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并发症。孕妇感染丙肝后,可能将病毒传播给胎儿,导致新生儿感染丙肝,同时孕期肝脏负担加重,可能使丙肝病情恶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