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是怎么回事
慢性肝炎是多种致病因素持续作用使肝脏出现慢性炎症损伤、病程超6个月的疾病,其病因包括病毒感染(如HBV、HCV)、药物或毒物、自身免疫因素、酒精、代谢因素等;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等常见症状及黄疸、肝掌等严重症状;诊断依靠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肝穿刺活检;治疗包括病因治疗、保肝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需特殊注意;预防措施有接种疫苗(乙肝)、避免高危行为、合理用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慢性肝炎的定义
慢性肝炎指的是多种致病因素持续作用于肝脏,造成肝脏慢性炎症损伤,病程持续超过6个月。
二、慢性肝炎的病因
1.病毒感染:这是慢性肝炎最常见的病因,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HBV感染后,部分患者免疫系统无法完全清除病毒,病毒持续在肝细胞内复制,引发肝脏慢性炎症。HCV感染后,约75%85%的患者会发展为慢性肝炎。
2.药物或毒物:长期或大量使用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抗肿瘤药等,可能导致药物性肝炎。接触黄曲霉素、四氯化碳等毒物,也会损害肝脏,引发慢性炎症。
3.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肝脏细胞,导致肝细胞损伤和炎症,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和免疫系统特点有关。
4.酒精:长期大量饮酒,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会对肝细胞造成直接损伤,引起酒精性肝炎,进而发展为慢性肝炎。男性饮酒比例相对较高,因此男性患酒精性慢性肝炎的风险更大。
5.代谢因素: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运动量减少、高热量饮食等,使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导致的慢性肝炎发病率逐渐上升。
三、慢性肝炎的症状
1.常见症状:多数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肝区隐痛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较为轻微,容易被忽视。
2.严重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还可能出现肝掌、蜘蛛痣等体征,提示肝脏功能受损较为严重。
四、慢性肝炎的诊断
1.血液检查:检测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等,这些指标升高提示肝脏存在炎症损伤。还会检测肝炎病毒标志物,如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等,以明确是否存在病毒感染。此外,自身免疫性抗体检测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
2.影像学检查:肝脏超声、CT或MRI等检查,可以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结构等,判断是否存在肝脏纤维化、肝硬化等病变。
3.肝穿刺活检:通过细针穿刺获取少量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这是诊断慢性肝炎的“金标准”,可以明确肝脏炎症的程度、纤维化的分期等。
五、慢性肝炎的治疗
1.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如抗病毒治疗用于乙肝、丙肝患者,常用药物有恩替卡韦、索磷布韦等;药物性肝炎患者需停用可疑药物;酒精性肝炎患者必须戒酒;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2.保肝治疗:使用保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水飞蓟素等,帮助肝细胞修复和再生,减轻肝脏炎症。
3.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要均衡营养,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避免高脂、高糖、辛辣刺激性食物。对于肥胖患者,要控制体重,增加运动量。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感染慢性肝炎后,身体发育可能会受到影响。由于儿童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明显损害的药物。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定期带孩子进行复查。同时,要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促进肝脏恢复。
2.孕妇:孕妇患慢性肝炎可能会影响自身和胎儿的健康。孕期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和病毒载量,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分娩时要采取措施,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产后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决定是否可以母乳喂养。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肝脏储备功能差,患慢性肝炎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治疗时要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要综合考虑,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此外,老年人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七、慢性肝炎的预防
1.接种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感染的有效措施,新生儿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对于丙肝,目前尚无有效疫苗,主要通过避免高危行为来预防。
2.避免高危行为:不共用注射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血液传播的物品。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
3.合理用药: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尤其是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4.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体重,适量运动,避免酗酒,均衡饮食,增强身体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