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什么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参与发病,有关节及关节外表现,采用ACR/EULAR2010年分类标准诊断,治疗包括药物及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含休息、功能锻炼和物理治疗等。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定义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基础是滑膜炎,随着病情进展,可导致关节软骨和骨的破坏,最终引起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二、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易感性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4等基因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相关。携带这些基因的个体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风险相对较高。不同性别在遗传易感性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女性携带相关易感基因后发病风险可能相对更易显现,但具体机制仍需深入研究。从生活方式角度看,长期处于精神压力较大等状态可能会影响遗传易感性相关基因的表达等,但目前确切关联尚不明确。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家族病史的人群,其自身发病风险会高于无家族病史者。
(二)环境因素
1.感染因素:某些病原体感染可能触发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例如,一些病毒(如EB病毒等)、细菌(如支原体等)感染后,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使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组织识别为外来病原体,从而引发自身免疫反应。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感染的易感性不同,儿童相对成人可能更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感染,但具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关联还需结合更多研究。
2.其他环境因素:长期暴露于潮湿、寒冷的环境中可能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诱发因素之一。这可能通过影响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等,促使炎症反应的发生。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从事户外工作且经常处于潮湿寒冷环境的人群,其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临床表现
(一)关节表现
1.对称性多关节肿痛:通常累及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小关节,也可累及膝关节、踝关节等大关节,呈对称性分布。疼痛程度可因病情轻重而异,在病情活动期疼痛较为明显。不同年龄的患者,关节肿痛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但也会出现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情况。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关节症状可能会有一定变化,可能因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而使疼痛等症状有所波动。
2.关节畸形:随着病情的进展,晚期可出现关节畸形,如掌指关节半脱位、手指向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纽扣花样畸形等。关节畸形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关节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二)关节外表现
1.类风湿结节: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较常见的关节外表现,多位于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的皮下,如肘部、鹰嘴突等部位。类风湿结节的出现往往提示病情处于活动期。
2.类风湿血管炎:可累及全身各系统,表现为皮肤溃疡、外周神经病变等。
3.肺受累:可出现间质性肺疾病、胸膜炎等,患者可能出现咳嗽、气短等症状。
四、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2010年制定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分类标准。该标准主要基于关节受累情况、血清学指标(如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急性时相反应物(如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以及病程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例如,患者若有多个关节受累,伴有相关血清学指标异常等情况,符合分类标准中的相应条目即可考虑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诊断时需结合各自的特点进行全面评估,如儿童患者的诊断标准可能有其特殊性,需要综合考虑儿童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因素。
五、治疗
(一)药物治疗
目前有多种药物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如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生物制剂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临床指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选择,不涉及具体药物服用指导。
(二)非药物治疗
1.休息与功能锻炼:在病情活动期,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在病情缓解期,应进行适当的关节功能锻炼,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等,以维持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不同年龄的患者功能锻炼的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适合其生长发育阶段的功能锻炼,避免过度运动造成关节损伤;老年患者功能锻炼要注意循序渐进,选择适合自身身体状况的锻炼方式。女性患者在进行功能锻炼时,要根据自身身体特点和病情调整锻炼计划。
2.物理治疗:如热敷、冷敷、按摩、针灸等物理治疗方法可缓解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但物理治疗的具体应用需在专业医生或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不同患者的物理治疗方案应个体化制定。例如,对于关节肿胀明显的患者,急性期可能更适合冷敷,而慢性期可能更适合热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