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感冒的表现
风寒感冒常见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两方面,症状有怕冷、轻度发热或无发热、头痛、流清涕、咳嗽、肢体酸痛,体征为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浮紧。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及对应注意事项:儿童症状急骤易高热且表达不清,家长需密切关注体温,谨慎用药;老年人正气不足症状复杂易现气虚,且可能诱发慢性疾病,要注意休息、合理饮食、遵医嘱用药并关注慢病变化;孕妇抵抗力低且易焦虑,还可能加重心肺负担,应先采用非药物治疗,谨慎用药。
一、风寒感冒常见表现
1.症状
怕冷:风寒感冒初期,患者会明显感觉怕冷,甚至会有寒战的情况。这是因为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卫气功能失调,卫气不能正常发挥温煦肌肤的作用,所以患者会比平时更怕冷,即使增加衣物,这种怕冷的感觉也难以缓解。
轻度发热或无发热:相较于风热感冒,风寒感冒的发热程度一般较轻,甚至部分患者可能没有发热症状。发热的产生是由于人体正气与外邪相互抗争,风寒之邪束表,正气不能宣发,郁而化热,但由于寒邪性质收引,热邪难以透发,所以发热不明显。
头痛:头部经络众多,风寒之邪侵袭人体,首当其冲影响头部经络气血运行,导致经络阻滞不通,从而引发头痛。这种头痛多为全头部的闷痛或紧束感,程度轻重不一。
流清涕:肺开窍于鼻,风寒犯肺,肺气失宣,鼻窍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就会出现流清涕的症状。清涕质地较为稀薄,这与寒邪的性质有关,寒主收引,水液未被热邪熏蒸,所以涕液清稀。
咳嗽:风寒之邪从皮毛而入,内合于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从而引发咳嗽。咳嗽时声音重浊,咳痰一般为清稀白痰,这是因为寒邪导致肺中津液凝聚,咳出的痰液清稀。
肢体酸痛:人体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时会出现酸痛症状。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导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受阻,尤其是四肢的肌肉、关节部位,气血运行相对缓慢,更容易受到影响,所以患者常感觉肢体酸痛、沉重,活动时酸痛感可能会加重。
2.体征
舌象: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舌质淡红是因为风寒之邪尚未入里化热,人体正气未被明显损耗,气血运行相对正常。舌苔薄白,“薄”表示邪气在表,尚未入里;“白”则与寒邪相对应,反映了风寒感冒寒邪的性质。
脉象:脉象多浮紧。“浮”脉提示病位在表,风寒之邪侵袭肌表,气血趋向于体表抗邪,所以脉象表现为浮;“紧”脉则与寒邪相关,寒主收引,使血管拘急,脉象就会呈现紧象,就如同按在拉紧的绳索上一样。
二、不同人群的表现差异及注意事项
1.儿童
表现差异: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功能较弱,所以患风寒感冒时,症状可能更为急骤。相较于成人,儿童更容易出现高热,且体温上升速度较快。这是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的调节能力较差,受到外邪侵袭后,体温容易迅速升高。同时,儿童可能不会像成人一样准确表达自身感受,可能仅表现为哭闹不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
注意事项: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体温变化,一旦发现体温升高,应及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用温水擦拭儿童的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以帮助散热。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用药需格外谨慎,应避免使用成分复杂、副作用不明确的药物。若儿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2.老年人
表现差异:老年人大多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患风寒感冒后,虽然发热症状可能不明显,但其他症状可能更为复杂。例如,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出现气虚的表现,如倦怠乏力、气短等症状较为突出。这是因为老年人本身正气虚弱,感受外邪后,正气进一步被耗损,导致气虚症状加重。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风寒感冒可能诱发或加重这些慢性疾病。
注意事项:老年人感冒后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利于身体恢复。在饮食上,应选择清淡、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负担。由于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用药时要特别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自行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密切关注慢性疾病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3.孕妇
表现差异:孕妇处于特殊的生理时期,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患风寒感冒后,除了常见的感冒症状外,可能还会因担心药物对胎儿的影响而产生焦虑情绪。而且,孕妇在孕期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心肺负担加重,感冒可能进一步加重心肺负担,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
注意事项:孕妇感冒后,应尽量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多喝热水,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排出邪气;用生姜煮水饮用,生姜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有助于缓解风寒感冒症状,但要注意适量饮用,避免引起胃肠道不适。同时,要注意保暖,保证室内空气流通。由于很多药物可能对胎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孕妇用药需极其谨慎,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切不可自行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