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肾阳虚是怎么引起的
脾肾阳虚的成因分为先天与后天因素,先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某些基因异常使个体天生有脾肾阳虚倾向,家族有此倾向会增加后代患病概率)和胎儿发育不良(孕期母体营养不足、患病等影响胎儿脾肾正常发育);后天因素有饮食不当(过度食用生冷食物、长期饮食不规律损伤脾胃阳气)、生活方式不健康(长期熬夜、缺乏运动、过度劳累损耗阳气、影响脏腑功能)、疾病因素(慢性疾病和大病初愈消耗正气、损伤脾肾阳气)、年龄因素(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易出现脾肾阳虚)、情绪因素(长期精神压力大影响气机运行、损伤脾肾阳气)。此外,针对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给出温馨提示,如儿童注意饮食和作息,孕妇注意营养与休息,老年人注意保暖、饮食和运动,出现症状都应及时就医。
一、先天因素
1.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的异常可能使个体天生就具有脾肾阳虚的倾向。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人体脏腑的发育和功能,使得脾脏和肾脏的阳气在出生时就相对不足。如果家族中有脾肾阳虚的遗传倾向,后代患脾肾阳虚的概率可能会增加。
2.胎儿发育不良:在母亲怀孕期间,如果母体营养不足、患病、情绪不佳或受到外界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导致胎儿在子宫内发育不良。这可能影响胎儿脾脏和肾脏的正常发育,进而导致出生后脾肾阳虚。例如,孕妇在孕期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胎儿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来支持脾脏和肾脏的正常发育,从而增加脾肾阳虚的发生风险。
二、后天因素
1.饮食不当
过度食用生冷食物:长期大量食用生冷食物,如冰淇淋、冷饮、生鱼片等,会损伤脾胃阳气。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脏腑,脾阳不足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食物不能正常消化吸收,进而影响肾脏的精气供应,最终导致脾肾阳虚。
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不吃早餐等不良饮食习惯,会打乱脾胃的正常运化节奏,损伤脾胃之气。脾胃功能受损后,气血生化不足,肾脏得不到充足的滋养,阳气也会逐渐亏虚,从而引发脾肾阳虚。
2.生活方式不健康
长期熬夜:熬夜会损耗人体的阳气,尤其是夜晚是肾脏休息和恢复的时间。长期熬夜会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导致肾阳不足。同时,熬夜也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使脾胃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复,进一步加重脾阳的损伤,最终导致脾肾阳虚。
缺乏运动:长期久坐不动,会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弱。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湿,缺乏运动导致脾胃运化无力,水谷和水湿不能正常代谢,会进一步损伤脾阳。同时,肾脏主司人体的运动和生殖功能,缺乏运动也会影响肾脏的功能,导致肾阳不足。
过度劳累:包括体力劳动过度和脑力劳动过度。体力劳动过度会损伤人体的正气,使脾阳受损;脑力劳动过度会耗伤心血,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进而导致脾阳不足。长期过度劳累还会使肾脏的精气过度消耗,导致肾阳亏虚,最终引发脾肾阳虚。
3.疾病因素
慢性疾病: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肠胃炎、慢性肾炎、糖尿病等,会长期消耗人体的正气,损伤脾脏和肾脏的阳气。慢性肠胃炎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不足,影响肾脏的精气供应;慢性肾炎会直接损伤肾脏的功能,导致肾阳亏虚;糖尿病会导致人体代谢紊乱,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也会损伤脾阳和肾阳。
大病初愈:大病之后,人体正气尚未完全恢复,脾胃和肾脏的功能也比较虚弱。如果此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调理,脾胃和肾脏的阳气可能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从而导致脾肾阳虚。
4.年龄因素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脏腑功能逐渐衰退,脾脏和肾脏的阳气也会逐渐亏虚。老年人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消化吸收能力下降,气血生化不足,肾脏的精气也逐渐衰减,容易出现脾肾阳虚的症状。
5.情绪因素
长期精神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下,会影响人体的气机运行。肝主疏泄,调节人体的气机,长期情绪不良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使脾阳受损。同时,不良情绪也会消耗人体的正气,影响肾脏的功能,导致肾阳不足。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和肾脏的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在喂养过程中,应避免给儿童食用过多生冷食物,注意饮食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如果儿童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面色苍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延误。
2.孕妇:孕妇在孕期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和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胎儿的正常发育。如果孕妇出现脾肾阳虚的症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理,避免自行用药影响胎儿健康。
3.老年人:老年人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寒。饮食上可以适当多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桂圆、核桃等。同时,要保持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如果老年人出现脾肾阳虚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