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病症状是什么
心脏瓣膜病会引发多种症状:一是呼吸困难,因心脏泵血功能受损致肺部淤血,早期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后可发展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高龄及有慢性肺部疾病史者症状更明显;二是乏力,因心脏泵血不足,老年人和重体力劳动者受影响大;三是心悸,由心脏节律和传导系统受影响致心律失常引起,年轻人和精神压力大者更敏感;四是咳嗽、咯血,咳嗽因肺淤血刺激,咯血是肺静脉压力升高致血管破裂,老年人和有呼吸道感染史者症状频发;五是水肿,因右心功能不全体循环淤血,先出现于双下肢,长期站立或有肾脏疾病者水肿更严重;六是心绞痛,部分患者尤其是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会出现,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有冠心病病史者风险高;七是晕厥,多发生于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因心排血量急剧减少致脑供血不足,高龄体弱及有脑血管疾病史者易发生意外伤害。针对不同症状,患者需采取相应的注意事项和应对措施。
一、呼吸困难
心脏瓣膜病引发的呼吸困难,多是由于心脏瓣膜功能异常,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损,血液在肺部淤积,使肺的顺应性下降,气体交换功能障碍。早期常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即患者在进行体力活动时,如爬楼梯、快走等,出现呼吸急促、费力的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在夜间睡眠中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坐起,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缓解。严重时会出现端坐呼吸,患者不能平卧,必须保持端坐位才能减轻呼吸困难的症状。年龄较大的患者,心肺功能储备较差,呼吸困难症状可能更为明显,且进展较快。有慢性肺部疾病史的患者,与心脏瓣膜病相互影响,会加重呼吸困难的程度。对于此类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休息,控制体重,以减轻心脏负担。
二、乏力
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乏力症状,主要是因为心脏泵血不足,导致全身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能量代谢受到影响。患者常感到疲倦、四肢无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日常活动如穿衣、洗漱等都可能感到吃力。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本身就容易出现乏力症状,心脏瓣膜病会使乏力情况更加严重。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乏力对其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更为显著。患者应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时间,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进行高强度体力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
三、心悸
心悸是患者自觉心跳或心慌,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心脏瓣膜病变会导致心脏的节律和传导系统受到影响,引起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等,从而出现心悸症状。患者可感觉到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年轻人可能对心悸更为敏感,精神紧张时症状可能会加重。有精神疾病史或长期处于精神压力较大状态的患者,可能会将心悸症状放大,产生焦虑情绪。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戒烟戒酒,以减少心悸的发作。
四、咳嗽、咯血
咳嗽多是由于肺淤血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早期可能为干咳,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伴有咳痰。咯血则是由于肺静脉压力升高,导致支气管黏膜下的血管破裂出血。少量咯血表现为痰中带血,大量咯血较为少见,但病情凶险。老年人咳嗽反射较弱,痰液不易咳出,容易导致肺部感染,加重病情。有呼吸道感染病史的患者,咳嗽、咯血症状可能会更频繁发作。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呼吸道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湿润,以减轻咳嗽症状。
五、水肿
心脏瓣膜病导致的水肿,主要是因为右心功能不全,体循环淤血,使组织液生成增多而回流减少。水肿通常首先出现在身体的低垂部位,如双下肢,表现为双侧对称性的凹陷性水肿。随着病情加重,水肿可能会蔓延至全身,包括腹部、阴囊等部位。长期站立或久坐的患者,水肿症状可能更为明显。患有肾脏疾病的患者,由于肾脏排水功能本身存在问题,与心脏瓣膜病共同作用,会使水肿情况更加严重。患者应控制钠盐摄入,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休息时可适当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
六、心绞痛
部分心脏瓣膜病患者会出现心绞痛症状,尤其是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由于主动脉瓣狭窄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绞痛。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持续时间一般为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度可能较低,心绞痛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发生心绞痛的风险更高。患者应避免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等诱发因素,随身携带急救药物。
七、晕厥
晕厥是心脏瓣膜病较为严重的症状之一,多发生于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主要是由于心脏瓣膜病变导致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引起脑供血不足。患者会突然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后可自行恢复。年龄较大、体质较弱的患者,晕厥发作时容易发生跌倒,导致骨折等意外伤害。有脑血管疾病史的患者,晕厥可能会加重脑部损伤。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快速改变体位等,发作频繁时应减少独自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