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性痤疮是什么病
寻常性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也可延续至成年期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原因包括内分泌因素(雄激素水平变化)、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微生物感染(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炎症反应以及生活方式、遗传等其他因素;临床表现有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医生根据年龄、典型表现及病史等诊断,需与其他类似皮肤病鉴别;治疗方法包括日常护理(清洁皮肤、规律作息、合理饮食)、药物治疗(外用维A酸类、过氧化苯甲酰、抗生素类药膏,口服抗生素、维A酸类、抗雄激素药物)和物理治疗(光动力、激光、红蓝光治疗);特殊人群中,青少年要注意心理支持和避免用刺激性药物,孕妇和哺乳期女性避免用维A酸类药物,老年人治疗时注意皮肤保湿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一、寻常性痤疮的定义
寻常性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好发于青少年,但也可能持续至成年期,对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二、发病原因
1.内分泌因素:雄激素水平升高,可使皮脂腺增大、皮脂分泌增加。青春期雄激素分泌增多,导致皮脂腺活性增强,是寻常性痤疮发病的重要原因。男性雄激素水平普遍高于女性,所以男性在青春期患痤疮的概率和严重程度可能相对较高。女性在月经周期前后,体内激素水平波动,也可能出现痤疮加重的情况。
2.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导管口径变小、狭窄或阻塞,影响毛囊壁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皮脂的正常排出,形成粉刺,进而引发炎症。
3.微生物感染: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是痤疮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该细菌可产生脂酶,分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为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及毛囊周围发生炎症反应。
4.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在痤疮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等参与了痤疮的炎症过程,导致丘疹、脓疱、结节等不同程度的炎症损害。
5.其他因素:生活方式也会影响痤疮的发生。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高糖高脂饮食、使用油性化妆品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痤疮。有痤疮家族史的人群,遗传因素可能增加其发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
1.粉刺:是痤疮的早期表现,分为白头粉刺(闭合性粉刺)和黑头粉刺(开放性粉刺)。白头粉刺为皮色丘疹,针头大小,不易挤出脂栓;黑头粉刺表现为圆顶状丘疹,中央有明显扩大的毛孔,脂栓阻塞于毛囊口,表面呈黑色。
2.丘疹:在粉刺的基础上,毛囊内的皮脂和角质物进一步堆积,加上炎症反应,形成红色丘疹。
3.脓疱:由丘疹发展而来,表现为含有脓液的疱疹,周围常有红晕。
4.结节:炎症继续发展,可形成大小不等的暗红色结节,质地较硬,触之有疼痛感。
5.囊肿:结节化脓、破溃后可形成囊肿,内含带血的胶冻状脓液,愈后可能留下瘢痕。
四、诊断
医生主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典型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一般好发于面部、前胸和后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出现粉刺、丘疹、脓疱等多形性皮损,结合患者的病史和家族史等,即可做出诊断。对于症状不典型或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可能需要与其他类似皮肤病如玫瑰痤疮、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等进行鉴别诊断。
五、治疗
1.日常护理: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但要避免过度清洁损伤皮肤屏障。注意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饮食上,减少高糖、高脂、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常用的有维A酸类药物,可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溶解粉刺;过氧化苯甲酰,具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抗炎的作用;抗生素类药膏,如夫西地酸乳膏等,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长。
口服药物:对于中重度痤疮,可口服抗生素,如米诺环素等;维A酸类药物,如异维A酸,可减少皮脂分泌、控制异常角化和炎症;抗雄激素药物,如螺内酯等,适用于女性雄激素水平过高的患者。
3.物理治疗:光动力疗法、激光治疗、红蓝光治疗等物理方法,可破坏痤疮丙酸杆菌、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皮肤修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青少年: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理较为敏感,痤疮可能会影响其自信心和社交。家长和老师应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变化,给予心理支持。在治疗方面,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和化妆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青少年学业压力大,应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避免因精神紧张加重痤疮。
2.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在孕期和哺乳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可能出现痤疮。但很多治疗痤疮的药物可能会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应避免使用维A酸类药物。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保持皮肤清洁、清淡饮食等缓解症状。如需用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
3.老年人:老年人患痤疮相对较少,但如果患有一些内分泌疾病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出现痤疮。老年人皮肤较为干燥,在治疗痤疮时要注意皮肤保湿,避免使用过于干燥的药物。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调整用药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