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继发性高血压病
继发性高血压是由某些确定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高血压患者的5%10%,常见病因有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颅脑病变等,不同人群如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女性等有不同特点和注意事项,诊断需综合病史、症状及相关检查,治疗关键是治疗原发病,同时可进行降压治疗,其预后取决于病因能否有效治疗,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一、继发性高血压病的定义
继发性高血压病是指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5%10%。与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不明的高血压)不同,继发性高血压有明确的病因,当病因得到有效治疗或控制后,高血压症状可能随之明显缓解甚至痊愈。
二、常见病因
1.肾脏疾病:这是引起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包括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肾动脉狭窄等。肾小球肾炎会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肾动脉狭窄会使肾脏血液灌注减少,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血管收缩和水钠潴留,进而引发高血压。
2.内分泌疾病: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导致水钠潴留和钾排泄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和低钾血症;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间断或持续地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库欣综合征是由于体内糖皮质激素过多,导致水钠潴留、脂肪代谢紊乱等,从而引起高血压。
3.心血管疾病:主动脉缩窄、多发性大动脉炎等。主动脉缩窄会导致上肢血压升高,下肢血压降低;多发性大动脉炎累及肾动脉时,可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
4.颅脑病变:如脑肿瘤、脑外伤、脑干感染等。这些病变可能会影响颅内压力和神经调节功能,导致血压升高。
5.其他:药物副作用(如避孕药、类固醇、某些抗抑郁药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综合征等也可能导致继发性高血压。
三、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年龄:
儿童和青少年:继发性高血压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相对较为常见,病因多与肾脏疾病有关。对于这个年龄段的患者,应特别关注生长发育情况,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如头痛、头晕等,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
老年人:老年人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可能更为复杂,除了肾脏疾病和内分泌疾病外,心血管疾病和药物副作用的影响可能更为突出。老年人对血压变化的耐受性较差,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2.性别:女性在孕期可能会出现妊娠期高血压,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继发性高血压。孕期女性要定期进行产检,监测血压和尿蛋白情况,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此外,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女性也可能出现血压升高,若发现血压异常,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3.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继发性高血压的病情。无论哪个年龄段和性别的患者,都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摄入;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焦虑。
4.病史:有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病史的患者,发生继发性高血压的风险较高。这些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复查,遵医嘱服药,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同时,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以便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四、诊断方法
诊断继发性高血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
1.血液检查:检测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等,有助于排查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病因。
2.尿液检查:检测尿常规、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等,了解肾脏功能和是否存在蛋白尿。
3.影像学检查:如肾脏超声、肾动脉造影、肾上腺CT或MRI等,可帮助发现肾脏和肾上腺的病变。
4.睡眠监测:对于怀疑睡眠呼吸暂停低通综合征的患者,可进行多导睡眠监测。
五、治疗原则
继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关键在于治疗原发病。
1.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肾动脉狭窄可通过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采用手术切除肾上腺肿瘤或药物治疗;嗜铬细胞瘤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切除。
2.降压治疗: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可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进行降压治疗。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
六、预后
继发性高血压的预后取决于病因能否得到有效治疗。如果原发病能够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血压往往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甚至恢复正常。但如果病因不能及时去除,长期高血压可能会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