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疱疹和湿疹的区别
汗疱疹又称出汗不良性湿疹,是发生于手掌、足底、指(趾)侧缘的复发性水疱性皮肤病,与出汗无直接关系;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病因上,二者都较复杂,汗疱疹可能与精神、过敏等因素有关,部分有家族史,湿疹与内外多种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方面,汗疱疹好发于手掌等部位,为表皮深处水疱,常定期发作,湿疹可发于全身,皮疹多样,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好发人群上,汗疱疹多见于青少年和中青年,女性略多,湿疹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小儿和老人常见,女性特殊时期易诱发。生活方式、病史对二者均有影响,治疗上二者都可用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膏等,严重时都可能用口服药。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老年人、过敏体质人群在应对这两种疾病时都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1.汗疱疹:又称出汗不良性湿疹,是一种发生于手掌、足底、指(趾)侧缘的复发性水疱性皮肤病。虽然名字中带“汗”,但与出汗并无直接关系。
2.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病因复杂,具有对称性、渗出性、瘙痒性、多形性和复发性等特点。
二、病因
1.汗疱疹: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精神因素、局部过敏或刺激、病灶感染、个人体质、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有关,部分患者有家族史。
2.湿疹:病因复杂,内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胃肠功能紊乱、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内分泌失调、感染、新陈代谢障碍等;外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吸入物等都可能诱发湿疹。
三、临床表现
1.汗疱疹:好发于手掌、手指侧面及指端,少见于手背、足底。典型损害为位于表皮深处的针尖至粟粒大小圆形水疱,略高出皮肤表面,周围无红晕,内含清澈浆液,一般不自行破裂,干涸后形成脱皮,露出红色新生上皮,薄而嫩,此时常感疼痛。自觉不同程度的瘙痒或烧灼感,常每年定期发作。
2.湿疹: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常见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手足、阴囊、肛周等。皮疹形态多样,可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脱屑等,边界一般不清楚。根据病程和临床特点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急性湿疹起病急,瘙痒剧烈;亚急性湿疹是急性湿疹炎症减轻之后的阶段;慢性湿疹则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化而来,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
四、好发人群及年龄
1.汗疱疹:多见于青少年和中青年,尤其是精神压力较大、手部经常接触刺激性物质的人群。
2.湿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小儿湿疹较为常见,尤其是婴儿期。老年人由于皮肤功能减退,也容易患湿疹。
五、性别差异
1.汗疱疹:男女均可发病,但女性略多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相对更易出现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因素有关。
2.湿疹: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女性在孕期、生理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更容易诱发或加重湿疹。
六、生活方式影响
1.汗疱疹:频繁接触洗涤剂、化学物质等刺激性物品,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状态,过度出汗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诱发或加重汗疱疹。
2.湿疹:食用辛辣、海鲜等刺激性食物,生活环境潮湿、闷热,过度搔抓、热水烫洗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加重湿疹症状。
七、病史影响
1.汗疱疹: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病史的人群,患汗疱疹的风险可能增加。
2.湿疹:有家族过敏史、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更容易患湿疹,且病情可能更为顽固。
八、治疗
1.汗疱疹:症状较轻者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类药膏等。瘙痒明显时可口服抗组胺药物。病情严重、反复发作者可考虑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
2.湿疹:根据不同的病情阶段和症状表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急性湿疹有渗出时,可用硼酸溶液湿敷;无渗出时可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膏。亚急性湿疹可外用氧化锌糊剂、糖皮质激素类药膏等。慢性湿疹可选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硬膏、乳剂等,还可配合使用保湿剂。瘙痒严重时可口服抗组胺药物,病情严重者可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九、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皮肤娇嫩,无论是汗疱疹还是湿疹,都应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小儿用药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用药。对于小儿湿疹,母乳喂养的母亲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海鲜等易过敏食物。儿童应尽量避免搔抓,可给孩子戴上手套。
2.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和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避免使用口服药物,尽量采用外用药物治疗。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以免影响病情。
3.老年人:老年人皮肤干燥,患汗疱疹或湿疹时应注意皮肤保湿,可使用温和的保湿剂。由于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用药时需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4.过敏体质人群:应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某些食物、药物、化学物质等。在使用新的药物或护肤品前,最好先在小面积皮肤上进行试用,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