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点
房室传导阻滞的类型、心电图特征、临床意义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延长,多无明显症状,常见于正常人或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分Ⅰ型(文氏现象,PR间期逐渐延长)和Ⅱ型(PR间期固定),Ⅰ型多为功能性改变、预后较好,Ⅱ型多为器质性病变、病情较重;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完全性房室分离,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是心血管急症,需立即安装起搏器;特殊人群中,孕妇、儿童、运动员、老年人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时各有不同特点和注意事项。
一、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1.PR间期延长: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超过正常范围,在成年人若PR间期>0.20秒,儿童PR间期>正常高限(不同年龄正常高限有差异,如新生儿可达0.16秒,14岁以后接近成人标准),每个P波后均有正常的QRS波群。PR间期延长反映了房室传导时间的延长,提示房室结或希氏束等部位存在传导延迟。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常见于正常人,尤其是运动员,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对于无症状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定期复查心电图。老年人若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要警惕是否存在隐匿性心脏病,应进一步评估心脏功能。
2.临床意义: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不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患者多无明显症状。但它可能是心脏传导系统病变的早期表现,持续的PR间期延长可能进展为更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因此需要密切观察。
二、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1.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文氏现象)
PR间期逐渐延长:心电图特征为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一个P波后脱漏一个QRS波群,之后PR间期又恢复至初始的较短值,然后再次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相邻RR间期进行性缩短,直至一个P波不能下传心室,发生心室脱漏。包含受阻P波在内的RR间期小于正常窦性PP间期的两倍。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多为功能性改变,常见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的情况,如睡眠中。也可见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等。一般预后较好,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可能有心悸、胸闷等不适。对于无症状患者,可先观察,针对病因治疗;若症状明显,可考虑使用药物提高心率。儿童出现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要注意是否近期有病毒感染史,警惕心肌炎的可能。
临床意义:这种类型的房室传导阻滞通常是暂时的、可逆的,经过适当治疗病因,传导阻滞可能恢复正常。但如果病情进展或持续存在,也可能影响心脏功能。
2.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固定: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恒定(可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发生心室脱漏时,长的RR间期为短的RR间期的整数倍。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多为器质性病变所致,如冠心病、心肌病、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其病情相对较重,较二度Ⅰ型更容易发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晕厥。对于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必要时需安装心脏起搏器。老年人发生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由于其心脏储备功能较差,更容易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临床意义: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提示心脏传导系统存在严重病变,预后较差,需要及时干预,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三、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1.完全性房室分离:心电图显示P波与QRS波群各自独立、互不相关,PP间期和RR间期各有其固定的规律性。心房率快于心室率,即P波频率高于QRS波群的频率。QRS波群的形态和时限取决于心室逸搏点的位置,若逸搏点位于希氏束分叉以上,QRS波群形态正常,频率4060次/分;若逸搏点位于希氏束分叉以下,QRS波群宽大畸形,频率2040次/分。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最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类型,常见于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等。患者可出现头晕、黑矇、晕厥、阿斯综合征等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一旦确诊,通常需要立即安装心脏起搏器治疗。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可能导致心脏功能急剧恶化,应尽快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2.临床意义: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导致心房和心室的活动完全脱节,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患者随时可能发生心脏骤停,是一种需要紧急处理的心血管急症。
特殊人群提示:孕妇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时,由于孕期心脏负担加重,可能使原有病情恶化,需密切监测心电图和心脏功能,分娩时要做好相应的处理准备。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时要谨慎评估,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心脏传导系统的药物。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度或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一般为生理性改变,但需要定期复查,调整训练强度。老年人多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时病情可能更为复杂,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和药物耐受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