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脓肿是怎么回事
肝脓肿是肝脏受病原菌侵袭形成的化脓性病变,分为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细菌性肝脓肿由多种细菌经胆道等途径引起,好发于有基础疾病者,表现为急起寒战高热等;阿米巴性肝脓肿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经门静脉播散所致,好发于特定地区青壮年。诊断通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上细菌性肝脓肿用抗生素、穿刺或手术引流,阿米巴性肝脓肿用抗阿米巴药物、穿刺引流。预后多数可治愈,延误可致严重并发症,预防分别针对细菌性和阿米巴性采取相应措施。即肝脓肿是肝脏感染性化脓病变,分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病因、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预防各有特点,需针对性应对以改善预后。
一、肝脓肿的定义
肝脓肿是肝脏受到病原菌侵袭后形成的化脓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肝脏感染性疾病。病原菌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肝脏,如经胆道、门静脉、肝动脉或直接蔓延等方式进入肝脏并引发感染,进而形成脓肿。
二、肝脓肿的分类及病因
(一)细菌性肝脓肿
1.病因:主要由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经胆道(如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等导致胆道梗阻,细菌逆行感染)、门静脉(如肠道感染后细菌经门静脉入肝)、肝动脉(全身其他部位感染灶的细菌经肝动脉播散至肝)或直接蔓延(邻近器官的感染直接波及肝脏)等途径引起。例如,胆道系统疾病患者,由于胆道梗阻,胆汁淤积,利于细菌繁殖,容易引发细菌性肝脓肿。
2.好发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在有胆道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更为常见。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且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所以患细菌性肝脓肿的风险较高;中老年人群若有胆道结石等胆道疾病,也易发生细菌性肝脓肿。
(二)阿米巴性肝脓肿
1.病因: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从肠道病变处经门静脉播散到肝脏引起的肝脓肿,阿米巴原虫多来自肠道内的阿米巴滋养体。
2.好发人群:多发生于经济条件较差、卫生状况不佳的地区,男性发病率相对高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青壮年。
三、肝脓肿的临床表现
(一)细菌性肝脓肿
1.症状:起病较急,患者常出现寒战、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多为弛张热,伴有多汗;还可出现肝区疼痛,疼痛多为持续性胀痛或钝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部分患者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2.体征:肝区可有压痛和叩击痛,肝脏可肿大,右上腹可能触及肿大的肝脏或有压痛的肿块,严重时可出现黄疸等表现。
(二)阿米巴性肝脓肿
1.症状:起病相对较缓,病程较长,可有低热或不规则发热、盗汗等症状;肝区疼痛多为钝痛,可为持续性,也可呈间歇性;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有消瘦、贫血等表现。
2.体征:肝脏肿大明显,压痛多较细菌性肝脓肿轻,肝区可有饱满感等。
四、肝脓肿的诊断方法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血常规检查常显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阿米巴性肝脓肿患者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可降低。
2.血培养:细菌性肝脓肿患者血培养可能培养出病原菌,有助于明确病原菌类型,指导抗生素的选择。
3.血清学检查:阿米巴性肝脓肿患者血清学检测阿米巴抗体可呈阳性,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是诊断肝脓肿的首选影像学方法,可发现肝内液性暗区,能明确脓肿的位置、大小及数目等,还可引导穿刺引流。
2.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肝脓肿的部位、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较小的脓肿或复杂部位的脓肿诊断价值较高。
3.MRI检查:对肝脓肿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尤其在鉴别诊断方面有优势。
五、肝脓肿的治疗
(一)细菌性肝脓肿
1.抗生素治疗: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抗生素。例如,若为大肠埃希菌感染,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抗生素。
2.穿刺引流:对于较大的脓肿,可在超声或CT引导下进行穿刺引流,将脓液引出,促进脓肿愈合。
3.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重、脓肿位置特殊或经穿刺引流等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开引流等手术治疗。
(二)阿米巴性肝脓肿
1.抗阿米巴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甲硝唑、氯喹等,通过药物杀灭阿米巴原虫,从而治疗肝脓肿。
2.穿刺引流:对于较大的脓肿,也可进行穿刺引流,缓解症状。
六、肝脓肿的预后及预防
(一)预后
肝脓肿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多数可治愈。但如果病情延误,可能会出现脓肿破裂、腹膜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细菌性肝脓肿和阿米巴性肝脓肿经过规范治疗后,一般预后相对较好,但仍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二)预防
1.对于细菌性肝脓肿:积极治疗胆道疾病,如及时处理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等;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预防肠道感染;对于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提高机体免疫力。
2.对于阿米巴性肝脓肿: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避免食用被阿米巴原虫污染的食物和水;改善居住环境,加强粪便管理等,以减少阿米巴原虫的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