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 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目标是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肝损伤、延缓并发症,部分患者追求临床治愈;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干扰素类和核苷(酸)类似物)、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治疗;治疗方案依初治患者情况及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合并其他疾病者)特征综合选择;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结束后也要随访;患者还应调整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保证休息、适度运动;同时要严格遵医嘱用药、注意不适症状及个人卫生、合理安排生育、定期接种疫苗。
一、治疗目标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对于部分适合的患者,追求临床治愈,即停止治疗后持续的病毒学应答、HBsAg消失,并伴有ALT复常和肝脏组织学改善。
二、治疗方法
1.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两类,即干扰素类和核苷(酸)类似物。干扰素类包括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来抑制病毒复制,适合有抗病毒指征、希望短期内完成治疗、无干扰素禁忌证的患者,但可能会有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核苷(酸)类似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丙酚替诺福韦等,这类药物直接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具有强效低耐药的特点,安全性较好,适合大多数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患者。
2.免疫调节治疗
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清除能力。胸腺肽α1等可增强机体免疫细胞功能,但免疫调节治疗通常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与抗病毒治疗联合使用。
3.抗炎、抗氧化、保肝治疗
当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时,可使用抗炎、抗氧化、保肝药物,以减轻肝脏炎症,保护肝细胞。常用药物有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类、双环醇等。这些药物可改善肝功能,但不能抑制乙肝病毒,只能作为辅助治疗。
4.抗纤维化治疗
对于已经出现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的患者,抗纤维化治疗可以延缓病情进展。一些中药或中成药在抗纤维化方面有一定作用,如扶正化瘀胶囊、安络化纤丸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治疗方案选择
1.初治患者
对于初治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病毒载量、肝脏组织学检查结果、经济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一般来说,年轻、有生育需求、期望有限疗程的患者可优先考虑干扰素治疗;而年龄较大、有肝硬化基础、不能耐受干扰素不良反应的患者,可选择核苷(酸)类似物治疗。
2.特殊人群
儿童: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与成人相似,但药物选择需谨慎。一般来说,12岁以上儿童可使用干扰素或部分核苷(酸)类似物治疗,12岁以下儿童需根据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儿童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生长发育情况。
孕妇:对于有抗病毒治疗指征的孕妇,若在妊娠中后期,可使用替诺福韦酯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分娩后,可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抗病毒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肝脏功能减退,对药物耐受性较差,选择抗病毒药物时应谨慎评估药物不良反应,优先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同时,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和药物不良反应。
合并其他疾病患者:合并艾滋病、丙型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他疾病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方案需综合考虑,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治疗监测和随访
1.治疗期间监测
在抗病毒治疗期间,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肝功能、乙肝病毒载量、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甲胎蛋白、腹部超声等检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一般来说,治疗初期需每月检查一次肝功能,每36个月检查一次乙肝病毒载量和乙肝血清学标志物。
2.随访
治疗结束后,患者仍需定期随访,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复发或进展。随访内容包括肝功能、乙肝病毒载量、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甲胎蛋白、腹部超声等检查,随访时间间隔根据患者病情而定。
五、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减少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饮酒。同时,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2.休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适当的休息有助于肝脏的修复和再生。
3.运动
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但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六、注意事项
1.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得自行停药、换药或增减剂量,以免导致病毒耐药或病情复发。
2.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不适症状,如乏力、纳差、恶心、呕吐、黄疸等,应及时就医。
3.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血液传播的物品。
4.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生育时机。
5.定期接种乙肝疫苗,以预防其他类型的肝炎病毒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