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是什么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是主要累及真皮上层毛细血管及小血管的坏死性血管炎,与免疫反应密切相关。病因包括感染、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环境等因素。临床表现有皮肤损害(如紫癜、丘疹等,好发下肢)和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等)及皮肤活检。需与过敏性紫癜、结节性多动脉炎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找诱因等)和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好,部分可能反复发作,儿童和老年患者需特殊关注。
一、定义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真皮上层毛细血管及小血管的坏死性血管炎。它属于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的一种,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血管损伤。
二、病因
(一)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可能是诱因,例如链球菌感染,研究发现部分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患者在发病前有链球菌感染史,链球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引发血管炎症。
病毒感染:乙肝病毒等病毒感染也可能与之相关,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免疫状态改变,可能启动血管炎的发病过程。
(二)药物因素
一些药物可引起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药物作为半抗原进入机体后,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导致血管炎症。
(三)其他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发生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风险可能增加,因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自身免疫调节紊乱,容易出现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损伤。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环境因素也可能与该病的发生有关,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三、临床表现
(一)皮肤损害
皮疹特点:常见的皮疹为紫癜、丘疹、结节、溃疡等。紫癜多为针尖至绿豆大小,可融合成片;丘疹一般为红色,质地较硬;结节可稍隆起于皮肤表面;溃疡则是在皮疹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皮肤缺损。
好发部位:多见于下肢,尤其是小腿伸侧,也可累及上肢、躯干等部位。
(二)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乏力、关节痛等全身症状。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发热;乏力表现为全身疲倦,活动耐力下降;关节痛可累及四肢关节,呈游走性或持续性疼痛。
四、诊断
(一)临床表现
医生会首先根据患者的皮肤损害表现及全身症状进行初步判断,若患者下肢等部位出现典型的紫癜、丘疹、结节、溃疡等皮疹,伴有或不伴有全身症状,需考虑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可能。
(二)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情况,反映机体的炎症状态。
血沉:血沉可增快,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
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也是炎症的一个指标。
自身抗体检查: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自身抗体阳性,如抗核抗体等,但一般不具有特异性。
(三)皮肤活检
皮肤活检是确诊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重要依据。通过取病变皮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见真皮上层毛细血管及小血管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血管周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核尘等典型的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表现。
五、鉴别诊断
(一)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主要累及皮肤和黏膜的小血管,皮疹多为对称性分布的紫癜,多见于下肢伸侧及臀部,一般无溃疡、结节等表现,且过敏性紫癜患者的腹痛、关节痛等症状相对更突出,通过皮肤活检及临床特征可与变应性皮肤血管炎鉴别。
(二)结节性多动脉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病变范围较广,除皮肤表现外,还可累及内脏器官,如肾脏、胃肠道等,临床表现更为复杂,通过血管造影等检查可与变应性皮肤血管炎鉴别,变应性皮肤血管炎主要累及真皮上层小血管,一般不侵犯内脏大、中动脉。
六、治疗
(一)一般治疗
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下肢受累者应抬高患肢,以减轻水肿。同时,要寻找并去除可能的诱因,如停止可疑药物、治疗感染病灶等。
(二)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具有抗炎作用,能减轻血管炎症反应。
免疫抑制剂:对于病情较重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可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但使用免疫抑制剂时需密切监测其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
七、预后
大多数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皮疹可逐渐消退,病情缓解。但部分患者可能反复发作,病情迁延不愈,少数严重患者可能出现溃疡不愈、继发感染等情况,但总体经过规范治疗,多数预后良好。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机体的特殊性,更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保障患儿的健康,同时要注意避免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产生的影响,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休息、避免诱因等,在使用药物时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对于老年患者,要关注其基础疾病情况,药物使用需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