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肿瘤的检查
睾丸肿瘤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特殊人群检查有相应注意事项。体格检查通过视诊观察阴囊外观,触诊了解睾丸及腹股沟区情况;实验室检查含肿瘤标志物(AFP、βHCG、LDH等)及其他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首选超声,还包括CT和MRI,各有其作用;病理检查有睾丸穿刺活检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两种方式。青少年检查注重心理疏导与辐射防护,老年人要评估身体耐受能力并耐心解释检查事宜。
一、体格检查
1.视诊:观察阴囊外观,查看阴囊是否有肿胀、皮肤色泽改变等情况。睾丸肿瘤增大时,可使阴囊增大,表面皮肤可呈现发亮、紧张等表现。
2.触诊:医生通过双手触诊睾丸,感受睾丸的大小、形状、质地及有无压痛。正常睾丸质地均匀且富有弹性,而睾丸肿瘤常表现为睾丸肿大、质地变硬,且多无明显压痛。还需注意与附睾炎、睾丸炎等导致的睾丸肿大进行鉴别,附睾炎、睾丸炎多伴有疼痛、发热等症状,且质地不如肿瘤硬。同时,要触诊腹股沟区,检查有无肿大的淋巴结,因为睾丸肿瘤可经淋巴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
二、实验室检查
1.肿瘤标志物检查
甲胎蛋白(AFP):在非精原细胞瘤中,如胚胎癌、卵黄囊瘤等,AFP水平常常升高。它对睾丸肿瘤的诊断、分期、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都有重要意义。例如,治疗后AFP水平持续升高,提示可能有肿瘤残留或复发。不过,AFP升高并非睾丸肿瘤所特有,一些肝脏疾病等也可能导致其升高,需要综合判断。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在精原细胞瘤中有10%左右的患者βHCG升高,在非精原细胞瘤中,如绒癌,βHCG几乎100%升高。同样,βHCG也可用于监测治疗效果和发现肿瘤复发。像葡萄胎、妊娠等情况也会使βHCG升高,所以要结合临床情况分析。
乳酸脱氢酶(LDH):在睾丸肿瘤患者中,LDH水平常升高,且其升高程度与肿瘤负荷及分期相关,可作为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但许多其他疾病如心肌梗死、肝脏疾病等也会引起LDH升高,需加以鉴别。
2.其他血液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一般身体状况,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基础。例如,肝肾功能异常可能影响化疗药物的选择和剂量。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是睾丸肿瘤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可以清晰显示睾丸内的病变,鉴别睾丸内肿物是囊性还是实性,以及肿物的大小、形态、边界等情况。超声还能观察到睾丸周围组织如附睾、精索等是否受累,对于判断肿瘤的局部侵犯范围有重要价值。此外,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肿物内的血流情况,有助于与其他睾丸良性病变进行鉴别,肿瘤通常血流丰富。
2.CT检查: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对于判断肿瘤是否侵犯腹膜后淋巴结及其他远处转移灶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CT扫描可以发现腹膜后肿大的淋巴结,有助于对睾丸肿瘤进行准确分期,从而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如是否需要进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等。
3.MRI检查:在显示睾丸肿瘤的软组织细节方面具有优势,能更好地分辨肿瘤与正常睾丸组织,对于一些复杂的病例,如区分睾丸内微小肿瘤或多灶性病变,MRI检查可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但MRI检查费用相对较高,且检查时间较长,一般不作为首选。
四、病理检查
1.睾丸穿刺活检:通过穿刺获取睾丸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这是睾丸肿瘤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穿刺活检可能导致肿瘤细胞沿针道播散,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方法,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临床高度怀疑睾丸肿瘤但其他检查无法明确诊断,且患者不适合直接进行睾丸切除术时考虑使用。
2.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对于高度怀疑睾丸肿瘤的患者,通常直接进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切除的睾丸组织送病理检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这对于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如是否需要化疗、放疗等至关重要。不同病理类型的睾丸肿瘤,其治疗方案和预后有所不同,例如精原细胞瘤对放疗较为敏感,而非精原细胞瘤则多以化疗为主。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青少年: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理较为敏感。睾丸肿瘤可能对其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家长和医生要注重心理疏导,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在检查过程中,尽量选择对身体影响较小、辐射剂量低的检查方法,如超声检查优先。如果需要进行CT等有辐射的检查,要做好防护措施,如对非检查部位使用铅衣遮挡,以减少辐射对青少年身体发育的潜在影响。
2.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等。在进行检查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耐受能力。例如,在进行CT检查时,如果需要打造影剂,要评估患者肾功能,避免因造影剂使用导致肾功能损害加重。在触诊等体格检查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因为老年人身体较为脆弱,避免因检查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同时,由于老年人理解和接受能力可能下降,医生和家属要耐心向其解释检查的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