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怎么治
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主要目标是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与死亡总体风险并控制血压至目标水平,普通患者降至140/90mmHg以下等;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调整、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和药物治疗(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五类);特殊人群治疗有不同注意事项,如老年人逐步降压等;治疗监测与随诊方面,患者需定期测量血压,初诊等情况每日早晚测,达标稳定者每周测12天,还应定期到医院随诊,未达标者每24周一次,达标者每3个月一次。
一、治疗目标
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与死亡的总体风险,将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一般而言,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应降至140/90mmHg以下;老年(≥65岁)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应降至150mmHg以下,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低;伴有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心力衰竭或病情稳定的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血压一般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二、治疗方法
1.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调整: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逐步降至<6g,增加钾摄入,可多吃富钾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和豆类等。减少脂肪摄入,少吃或不吃肥肉和动物内脏,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质。同时,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全谷物、薯类和新鲜蔬菜。
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体重降低对改善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左心室肥厚均有益。建议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24kg/m2以下,男性腰围小于90cm,女性腰围小于85cm。
戒烟限酒:吸烟可使血压急剧升高,且降低服药的顺应性,过量饮酒会增加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高血压患者应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用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减半。
适量运动:定期的体育锻炼可降低血压,提高心血管适应调节能力,稳定血压水平。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进行适当的力量训练。
心理平衡: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不良心理状态可导致血压升高,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及时调整情绪,减轻精神压力。
2.药物治疗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等,通过利钠排水、降低高血容量负荷发挥降压作用,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对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或伴有心力衰竭的患者疗效较好。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来降低血压,适用于不同程度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心率较快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心绞痛、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钙通道阻滞剂(CCB):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通过阻滞细胞膜上的钙通道,减少细胞外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从而降低阻力血管的收缩反应性,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或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周围血管病患者。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使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同时抑制激肽酶使缓激肽降解减少,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缬沙坦等,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的结合,发挥降压作用,其降压作用与ACEI相似,但不引起干咳等不良反应,适用于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
三、特殊人群治疗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降压治疗应逐步降压,尤其在体质较弱的患者中更要注意。同时,老年人常伴有多种疾病,用药时应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使用影响认知功能的药物。
2.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若血压明显升高或合并靶器官损害则需要药物治疗。药物选择应充分考虑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使用对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3.孕妇:孕妇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母亲的严重高血压并发症的风险,同时对胎儿的危害最小。一般不建议使用ACEI、ARB和利尿剂,可选用甲基多巴、拉贝洛尔等药物。
4.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
合并糖尿病:应严格控制血压,首选ACEI或ARB,以减少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合并慢性肾脏疾病:血压控制目标应更低,一般需降至130/80mmHg以下,常需联合使用降压药物,ACEI或ARB在降低尿蛋白方面有独特作用,但需注意监测肾功能和血钾。
合并冠心病:治疗目标是减少心肌缺血、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CCB等药物。
四、治疗监测与随诊
1.血压监测: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建议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前应安静休息510分钟。初诊或血压未达标及血压不稳定者,应每日早晚各测量1次,每次测量23遍,取平均值;血压达标且稳定者,可每周测量12天。
2.随诊:患者应定期到医院随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等调整治疗方案。一般情况下,血压未达标者,每24周随诊1次;血压达标者,每3个月随诊1次。同时,医生还会对患者进行生活方式指导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