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产和胎停育的区别
流产和胎停育进行了详细对比,包括定义和临床表现,流产是28周前妊娠自行终止,有阴道流血和腹痛症状,胎停育是胚胎发育死亡停止发育,部分孕妇无明显症状;病因上二者均有胚胎、母体和环境因素,此外流产还有免疫因素,胎停育有父亲因素;诊断方法方面,流产依靠病史、妇科及B超等检查,胎停育主要靠超声及血βhCG测定;处理方式为流产根据类型相应处理,胎停育确诊后尽早终止妊娠;特殊人群中,高龄、年轻孕妇在不同方面需注意,性别虽无直接影响但女性要关注身心恢复,不良生活方式及有慢性、多次病史的孕妇均有更高风险,需做好相应防范措施。
一、定义和临床表现区别
1.流产:指妊娠在28周前自行终止,体重<1000g者。早期流产多发生在妊娠12周前,主要症状为阴道流血和腹痛。阴道流血量可多可少,腹痛常为阵发性下腹疼痛。晚期流产时,患者会先出现腹痛,腹痛多为阵发性宫缩样疼痛,之后伴随阴道流血,胎儿及胎盘排出。
2.胎停育:是指胚胎发育到一个阶段发生了死亡而停止继续发育的现象。部分孕妇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超声检查时发现;也有一些孕妇会出现阴道少量出血,一般为暗红色或血性白带,还可能伴有妊娠反应减轻或消失,如不再有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乳房发胀的感觉也会减弱。
二、病因区别
1.流产
染色体异常:是早期流产最常见的原因,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夫妇任何一方有染色体异常均可传至子代,导致流产。
母体因素:孕妇患全身性疾病,如严重感染、高热疾病等可刺激子宫收缩导致流产;孕妇生殖器官异常,如子宫畸形、子宫肌瘤等可影响胚胎着床发育而导致流产;内分泌功能异常,如黄体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也会影响胚胎发育。
免疫功能异常:妊娠类似同种异体移植,母儿免疫不协调可引起母体对胚胎的排斥而致流产。
环境因素:过多接触放射线和砷、铅、甲醛等化学物质,均可能引起流产。
2.胎停育
胚胎因素:胚胎染色体异常是胎停育的主要原因,多见于精子或卵子染色体异常。
母体因素:孕妇患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如严重的心脏病、肝肾疾病等;孕妇生殖器官异常,如子宫纵隔、宫腔粘连等影响胚胎血供和胚胎发育;内分泌紊乱,如高雄激素血症、高泌乳素血症等不利于胚胎发育。
父亲因素:精子的染色体异常可导致胚胎发育不良而引起胎停育。
环境因素:孕妇在孕期接触大量化学物质、放射线等不良环境因素,可能导致胎停育。
三、诊断方法区别
1.流产: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多可确诊。此外,妇科检查可了解宫颈口是否扩张、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是否相符等情况。B超检查可明确妊娠囊的形态、有无胎心搏动,以确定胚胎或胎儿是否存活,鉴别流产类型。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可了解患者的出血情况及凝血状态。
2.胎停育:主要依靠超声检查诊断。超声检查发现妊娠囊内胎芽或胎儿形态不整,无胎心搏动,或妊娠囊枯萎。还可通过血βhCG测定,若其值持续不上升或反而下降,也有助于胎停育的诊断。
四、处理方式区别
1.流产:一旦确诊,应根据流产的类型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先兆流产者,应卧床休息,禁止性生活,可酌情使用黄体酮等药物保胎治疗。难免流产及不全流产,常需及时行清宫术,清除宫腔内残留组织,以防止出血和感染。完全流产者,如果阴道流血不多,可不予特殊处理,但需注意休息、观察阴道流血情况。稽留流产处理较困难,需要先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做好输血准备,然后根据子宫大小选择合适的方法促使胎儿及胎盘排出,必要时需行清宫术。
2.胎停育:确诊后应尽早终止妊娠。可根据孕周大小选择药物流产或手术流产。对于孕早期胎停育,可使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进行药物流产;孕周较大者,一般采取清宫术或钳刮术。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年龄因素:高龄孕妇(年龄≥35岁)无论是流产还是胎停育的发生风险都相对较高。高龄孕妇在备孕前应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评估身体状况。孕期要增加产检次数,密切监测胎儿发育情况。若发生流产或胎停育,在身体恢复后再次备孕时,需咨询医生,进行相关的孕前检查,必要时进行遗传咨询。年轻孕妇也不能掉以轻心,若多次发生流产或胎停育,也应及时就医查找原因。
2.性别因素:在流产和胎停育的诊断及处理过程中,性别因素本身无直接影响,但女性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会经历更多变化。流产或胎停育后,女性身体较为虚弱,需要注意休息和营养补充。心理上也可能承受较大压力,家属应给予关心和安慰,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3.生活方式因素:有吸烟、酗酒、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孕妇,流产和胎停育的发生风险会升高。此类孕妇在备孕及孕期应戒烟戒酒,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应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4.病史因素:有慢性疾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孕妇,发生流产和胎停育的风险增加。这类孕妇在计划怀孕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将病情控制稳定。孕期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产检,密切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调整治疗方案。有多次流产史或胎停育史的孕妇,在再次怀孕前应进行全面检查,查找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怀孕后要尽早安胎,加强孕期监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