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骨髓瘤怎么办
骨髓瘤的诊治与管理包括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日常管理、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及定期复查五个方面。明确诊断需就医进行血液、尿液、骨髓穿刺和活检、影像学等检查,并依据国际分期系统(ISS)确诊分期;治疗方案依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疾病分期等因素制定,包括化疗、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放疗等;日常管理涵盖饮食上保证营养均衡、休息与活动适度、做好心理调节;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及合并其他疾病患者需注意不同事项;定期复查项目与初诊相似,治疗期间复查频率高,病情稳定后可延长间隔时间,具体依病情和医生建议而定。
一、明确诊断
1.就医检查:当怀疑得了骨髓瘤,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血液科就诊。医生一般会安排全面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如血常规可了解血细胞数量及形态,看是否有贫血等情况;血清蛋白电泳和免疫固定电泳可检测异常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β2微球蛋白水平有助于判断肿瘤负荷和预后。尿液检查,如尿蛋白电泳和免疫固定电泳,检测尿中轻链。骨髓穿刺和活检是确诊骨髓瘤的关键检查,可观察骨髓中浆细胞的比例和形态。影像学检查,如X线可发现骨骼的溶骨性病变、骨质疏松等;CT和MRI能更清晰地显示骨骼和软组织的病变情况,PETCT对于发现全身病灶及评估病情有重要价值。
2.确诊分期:根据检查结果,医生会对骨髓瘤进行准确分期。常用的分期系统有国际分期系统(ISS),依据血清白蛋白水平和β2微球蛋白水平分为Ⅰ、Ⅱ、Ⅲ期,分期越高提示病情越严重。了解分期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制定治疗方案
1.治疗原则:骨髓瘤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控制肿瘤生长、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治疗方案的选择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疾病分期等因素。
2.治疗方法
化疗:是骨髓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硼替佐米、来那度胺、马法兰、环磷酰胺等。不同的药物组合形成不同的化疗方案,如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等。化疗可以杀死肿瘤细胞,控制病情进展,但也可能有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
靶向治疗:针对骨髓瘤细胞特定的分子靶点进行治疗。例如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可阻断骨髓瘤细胞的蛋白质代谢,诱导其凋亡;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能调节免疫系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疗效较好,副作用相对传统化疗较轻。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适合的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一般在化疗使病情缓解后进行,先采集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保存,然后进行大剂量化疗清髓,再回输造血干细胞,重建患者的造血和免疫系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由于供者来源有限、移植相关并发症多等原因,应用相对较少,但对于高危患者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放疗:主要用于缓解骨痛、预防病理性骨折和脊髓压迫等局部症状。通过高能射线照射病变部位,杀死肿瘤细胞。
三、日常管理
1.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有助于增强体质,对抗疾病和化疗带来的身体消耗。增加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如牛奶、虾皮、坚果等,预防骨质疏松和病理性骨折。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
2.休息与活动: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碰撞,防止骨折。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定时翻身、拍背,预防褥疮和肺部感染。
3.心理调节:骨髓瘤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患者自身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家属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支持,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对化疗的耐受性较差。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要更加谨慎,避免过度治疗。同时,要密切关注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心脏功能等,加强支持治疗,如纠正贫血、改善营养状况等。老年患者容易发生跌倒,要注意家居环境的安全,去除障碍物,保持地面干燥。
2.儿童患者:儿童骨髓瘤非常罕见。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化疗等治疗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案。要加强营养支持,保证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变化,引导其积极配合治疗。
3.合并其他疾病患者:如果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其他疾病,在治疗骨髓瘤的同时,要积极控制这些基础疾病。不同的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药物的使用,如某些化疗药物可能会影响血糖、血压控制,需要医生综合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五、定期复查
1.复查项目:治疗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复查项目与初诊检查相似,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骨髓穿刺和活检、影像学检查等。通过复查可以了解治疗效果,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复发或进展的迹象。
2.复查频率:一般在治疗期间复查频率较高,可能每12个月复查一次。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时间,如每36个月复查一次。具体复查频率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