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妇科炎症
慢性妇科炎症是女性生殖系统长期存在的炎症性疾病,包括外阴炎、阴道炎等多种类型。由病原体感染等因素引发,不同类型症状各异,如慢性外阴炎外阴瘙痒红肿,慢性阴道炎白带异常伴瘙痒等。检查方法有妇科、白带常规等多种。治疗手段包含药物、物理及手术治疗。预防需注意个人卫生、安全性行为等。特殊人群如孕妇、绝经后女性及有妇科手术史人群各有注意事项,孕妇要避免自行用药,绝经后女性可适当补充雌激素,有手术史人群术后要预防感染、备孕前做全面检查。
一、慢性妇科炎症概述
慢性妇科炎症是女性生殖系统长期存在的炎症性疾病,包括外阴炎、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可由多种因素引发,如病原体感染、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性生活不卫生、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机体免疫力下降等。
二、常见慢性妇科炎症类型及症状
1.慢性外阴炎: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疼痛、红肿,部分患者可见外阴皮肤增厚、粗糙,甚至有皲裂或苔藓样变。长期搔抓可能导致局部皮肤破损,增加感染风险。
2.慢性阴道炎:不同类型阴道炎症状有差异。霉菌性阴道炎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呈豆腐渣样,伴有外阴瘙痒、灼痛;滴虫性阴道炎白带呈黄绿色、泡沫样,有异味,外阴瘙痒,性交时可能出现疼痛;细菌性阴道炎白带增多,呈灰白色,有鱼腥味,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烧灼感。
3.慢性宫颈炎:常见症状为白带增多,可呈脓性,有时带有血丝,部分患者会出现腰骶部疼痛、下腹坠胀,尤其在经期、排便或性交时加重,还可能影响受孕。
4.慢性盆腔炎: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是主要症状,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部分患者伴有月经失调、经量增多、痛经等月经异常,还可能出现白带增多、性交痛,严重时可导致不孕或宫外孕。
三、检查方法
1.妇科检查:医生直接观察外阴、阴道、宫颈形态、颜色及分泌物性状,触诊子宫及附件有无压痛、增厚或包块等。
2.白带常规检查:通过检测白带中白细胞、清洁度、病原体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阴道炎及类型。如霉菌性阴道炎可见到霉菌孢子或菌丝,滴虫性阴道炎可找到滴虫。
3.宫颈分泌物检查:对宫颈分泌物进行涂片或培养,检测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有助于诊断宫颈炎病因。
4.B超检查:可清晰显示子宫、附件形态、结构,查看有无积液、包块等异常,对诊断盆腔炎有重要意义,如盆腔炎患者B超可能显示盆腔积液、输卵管增粗等。
5.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病变进一步观察,可发现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小病变,在阴道镜指引下取组织活检,提高诊断准确性,主要用于宫颈炎、宫颈癌前病变等诊断。
四、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病原体选择相应药物。如霉菌性阴道炎常用抗真菌药物,滴虫性阴道炎和细菌性阴道炎多采用抗厌氧菌药物,盆腔炎、宫颈炎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必要时联合用药。同时可配合阴道局部用药,如栓剂、洗剂等,改善症状。
2.物理治疗:对于慢性宫颈炎,可采用激光、冷冻、微波等物理方法,破坏宫颈病变组织,使其坏死、脱落,促进新组织生长。但未生育女性需谨慎选择,以免影响宫颈弹性,增加分娩时宫颈撕裂风险。
3.手术治疗:适用于有输卵管积水、盆腔粘连等情况,通过手术分离粘连、切除积水部位,恢复盆腔正常解剖结构,改善生育功能。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需预防感染和再次粘连。
五、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液破坏阴道自净能力。勤换内裤,选择棉质、透气性好的内裤,洗后在阳光下晾晒。经期要注意及时更换卫生巾,避免经期性生活。
2.安全性行为:固定性伴侣,性生活前后双方均应清洗外生殖器。避免经期、产褥期性生活,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仅可避孕,还能降低性传播疾病导致的妇科炎症风险。
3.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肉类、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进行瑜伽、普拉提等运动增强身体柔韧性和平衡力。保证充足睡眠,每晚78小时高质量睡眠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4.避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在治疗疾病同时,可能破坏阴道内正常菌群平衡,导致霉菌等病原体大量繁殖。因此,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自行随意用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期激素水平变化使阴道环境改变,易患阴道炎。若发现白带异常、外阴瘙痒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治疗时医生会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及治疗方法,孕妇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及复查,以免炎症上行感染影响胎儿发育。
2.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糖原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易发生老年性阴道炎。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增强阴道抵抗力,同时注意外阴清洁,避免因外阴不适过度搔抓导致皮肤破损感染。
3.有妇科手术史人群:如剖宫产、人工流产等手术,可能使盆腔与外界相通,增加感染风险。术后应严格遵医嘱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预防感染。若出现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异常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此类人群再次备孕时,建议先进行全面妇科检查,评估身体状况,以减少孕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