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血管炎是什么病
系统性血管炎是一类以血管炎症与破坏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病因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分为大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等多种类型,临床表现各异,诊断需结合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主要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还需考虑儿童、老年、女性等特殊人群的不同情况进行个体化诊疗。
一、系统性血管炎的定义
系统性血管炎是一类以血管的炎症与破坏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血管是人体运输血液、营养物质等的重要通道,当发生系统性血管炎时,血管壁会受到炎症的侵袭,导致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出现异常,进而影响到相应器官和组织的血液供应。
二、病因
目前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感染因素、自身免疫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遗传易感性在部分患者中起作用,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增加个体患系统性血管炎的风险;感染方面,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可能触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引发血管炎;自身免疫异常时,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的血管组织,导致血管炎症的发生。不同类型的系统性血管炎可能有其相对特异的病因相关因素,但总体来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分类
1.大动脉炎: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好发于年轻女性。例如头臂动脉型大动脉炎,可导致颈动脉、椎动脉等狭窄或闭塞,出现头晕、视力障碍等症状;胸腹主动脉型大动脉炎可引起上肢血压升高、下肢血压降低等表现。
2.巨细胞动脉炎:多见于老年人,主要累及中等及大动脉,尤其是颞动脉等。患者常出现头痛、颞部压痛、视力下降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失明等严重并发症。
3.结节性多动脉炎:主要累及中小动脉,可侵犯全身多个器官,如肾脏、心脏、胃肠道等,临床表现多样,可出现腹痛、血尿、蛋白尿、心力衰竭等症状。
4.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主要累及小血管,包括毛细血管、小静脉、小动脉等,可表现为咯血、血尿、蛋白尿等,病情进展较快,若累及肾脏可导致肾功能衰竭。
5.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常累及小血管及中等血管,患者多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病史,随后出现肺部浸润、皮疹、周围神经病变等表现。
四、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的系统性血管炎临床表现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般来说,可出现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局部表现与受累血管的部位相关,例如累及肾脏时可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累及肺部时可出现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累及神经系统时可出现头痛、偏瘫、感觉异常等;累及皮肤时可出现皮疹、紫癜、溃疡等。以大动脉炎为例,不同部位的动脉受累会有相应的特征性表现,头臂动脉型会因颈动脉、椎动脉等狭窄出现脑部缺血相关症状,如头晕、记忆力减退等;胸腹主动脉型则会因下肢供血不足出现间歇性跛行等表现。
五、诊断
1.实验室检查
一般实验室检查:可有血常规异常,如白细胞计数升高、贫血等;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这些指标常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
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查:不同类型的系统性血管炎有不同的自身抗体,例如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显微镜下多血管炎、韦格纳肉芽肿等疾病中常呈阳性,抗内皮细胞抗体等也可能在某些血管炎中出现异常。
2.影像学检查
血管造影: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的形态、狭窄或扩张等情况,对于诊断血管炎导致的血管病变具有重要价值。例如大动脉炎患者通过血管造影可发现主动脉及其分支的狭窄或闭塞部位。
CT及MRI检查:CT血管成像(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能够更全面地评估血管的病变范围和程度,对于多器官受累的血管炎患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
六、治疗
治疗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是治疗系统性血管炎的基础药物。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可以抑制机体过度的免疫反应,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能够更好地控制病情。不同类型的系统性血管炎在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药物的使用剂量等方面可能有所差异,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例如对于韦格纳肉芽肿患者,常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的治疗方案;而对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患者,在病情较轻时可能先使用糖皮质激素单药治疗,病情较重时则需要联合免疫抑制剂。
七、特殊人群考虑
1.儿童患者:儿童系统性血管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病可能病情进展较快。在诊断时需要更加仔细地进行全面检查,因为儿童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剂量需要严格根据儿童的体重、年龄等进行调整,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2.老年患者:老年系统性血管炎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诊断时要注意与其他老年常见疾病相鉴别。治疗时要考虑到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相对安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且要密切观察药物在老年人体内的代谢情况和不良反应,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治疗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
3.女性患者:一些类型的血管炎如大动脉炎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需要特别注意病情的变化和治疗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在妊娠前需要评估病情的控制情况,妊娠期间要密切监测病情活动度,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母亲和胎儿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