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特殊人群提示等内容,心力衰竭包括左心、右心、全心衰竭,左心衰竭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乏力心慌、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等;右心衰竭常见消化道症状、劳力性呼吸困难、水肿、颈静脉征、肝脏肿大、心脏体征等;全心衰竭时左右心衰竭表现并存,右心衰竭出现后肺淤血减轻。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症状不典型、常合并基础病,治疗用药需谨慎;儿童婴幼儿起病急、表现特殊,年长儿症状与成人相似;孕妇症状易被误认,用药需考虑对胎儿影响;生活方式不良人群症状更严重、恢复慢,需改善生活方式;有心血管病史患者风险高、症状复杂,要针对基础病综合治疗并预防并发症。
一、左心衰竭的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主要的症状。可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即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可缓解,这是由于运动使回心血量增加,左心房压力升高,肺淤血加重所致。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端坐呼吸,患者平卧时呼吸困难加重,被迫采取高枕位、半卧位甚至端坐位以减轻呼吸困难,因为端坐位可减少回心血量,减轻肺淤血。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也是左心衰竭的典型表现,患者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坐起,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可缓解,重者可伴有哮鸣音,称为“心源性哮喘”,其发生机制与睡眠平卧血液重新分配使肺血量增加、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致小支气管收缩、横膈高位使肺活量减少等因素有关。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肺水肿,表现为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可达3040次/分,强迫坐位、面色灰白、发绀、大汗、烦躁,同时频繁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2.咳嗽、咳痰、咯血:咳嗽、咳痰是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所致,开始常于夜间发生,坐位或立位时咳嗽可减轻,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为其特点,偶可见痰中带血丝。长期慢性淤血时肺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肺循环和支气管血液循环之间形成侧支,在支气管黏膜下形成扩张的血管,一旦破裂可引起大咯血。
3.乏力、疲倦、头晕、心慌:这些症状是由于心排血量降低,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及代偿性心率加快所致。
4.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症状:严重左心衰竭时血液进行再分配,首先是肾血流量明显减少,患者可出现少尿。长期慢性的肾血流量减少可导致血尿素氮、肌酐升高,出现肾功能不全的相应症状。
二、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胃肠道及肝淤血引起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是右心衰竭最常见的症状,尤其是伴有肝脏淤血肿大时,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2.劳力性呼吸困难:继发于左心衰竭的右心衰竭呼吸困难已经存在。单纯性右心衰竭为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或肺部疾病所致,也均有明显的呼吸困难。
3.水肿:体静脉压力升高使皮肤等软组织出现水肿,其特征为首先出现于身体最低垂的部位,常为对称性可压陷性。起床活动者,最早出现于足、踝内侧,行走后明显,休息后减轻或消失;卧床患者以腰骶部为明显。严重右心衰竭患者可出现全身性水肿、胸腔积液和腹水。胸腔积液双侧多见,若为单侧则以右侧更为多见,可能与右膈下肝淤血有关。腹水大多发生于病程晚期,多与心源性肝硬化有关。
4.颈静脉征:颈静脉搏动增强、充盈、怒张是右心衰竭时的主要体征,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则更具特征性,即压迫患者的肝脏时可见颈静脉充盈更加明显,是因压迫淤血的肝脏使回心血量增加,已充血的右心房不能接受增加的回心血量而使颈静脉压进一步升高所致。
5.肝脏肿大:肝脏因淤血肿大常伴压痛,持续慢性右心衰竭可致心源性肝硬化,晚期可出现黄疸及大量腹水。
6.心脏体征:除基础心脏病的相应体征之外,右心衰竭时可因右心室显著扩大而出现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反流性杂音。
三、全心衰竭的临床表现
全心衰竭时左、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同时存在,但当右心衰竭出现后,右心排血量减少,肺淤血症状反而有所减轻。
四、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发生心力衰竭时,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能以意识障碍、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为主要表现,容易漏诊和误诊。且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掩盖心力衰竭的症状或与之相互影响。在评估老年人心力衰竭症状时,需要更加细致全面,同时要考虑到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耐受性差,在治疗用药时需谨慎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
2.儿童:儿童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婴幼儿心力衰竭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主要表现为喂养困难、烦躁多汗、哭声低弱,而呼吸困难往往表现为呼吸浅快、频率可达50100次/分,常伴有鼻扇、三凹征等。年长儿心力衰竭的症状与成人相似,但可能表述不如成人准确。在治疗儿童心力衰竭时,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3.孕妇:孕妇在孕期身体生理变化较大,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发生心力衰竭时,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更容易被误认为是孕期的正常生理反应。同时,孕妇用药需要考虑到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很多药物在孕期使用存在禁忌,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妇产科和心内科医生共同协作,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4.生活方式不良人群:长期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缺乏运动的人群发生心力衰竭时,其症状可能会更严重,且恢复相对较慢。这类人群在治疗心力衰竭的同时,需要积极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的休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5.有相关病史人群:既往有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更高,且症状可能更为复杂。对于这类患者,在治疗心力衰竭时,需要针对基础疾病进行综合治疗,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