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发性小血管炎
原发性小血管炎是一类以小血管壁炎症和坏死为主要病理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与遗传、环境等因素相关,有全身、肾脏、肺部等多器官受累表现,诊断依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阶段,采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特殊人群需特殊考量。
一、定义
原发性小血管炎是一类以小血管壁炎症和坏死为主要病理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小血管通常指微动脉、微静脉、毛细血管及小动脉等,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异常密切相关,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小血管组织,导致血管炎症、损伤及相应器官功能受累。
二、发病相关因素
(一)遗传因素
部分研究表明,原发性小血管炎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某些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增加个体患原发性小血管炎的风险。例如,一些免疫相关基因的突变或特定基因位点的差异,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使个体更容易发生针对小血管的自身免疫反应,但具体的遗传关联尚需更多大规模研究进一步明确,不同遗传背景下个体的发病风险及表现可能存在差异。
(二)环境因素
1.感染因素:某些感染可能是原发性小血管炎的诱发因素。例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后,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使机体免疫系统产生交叉免疫反应,攻击自身小血管组织。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某些原发性小血管炎的发病可能存在一定关联,但具体的感染发病机制仍在深入探究中,不同病原体感染对不同个体引发原发性小血管炎的概率和方式有所不同。
2.职业与环境暴露: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粉尘等环境因素可能与原发性小血管炎的发病相关。例如,从事某些化工行业的人群,长期接触特定的有毒化学物质,可能增加血管炎症损伤的风险,但这一关联需要更多流行病学研究来证实,不同职业和环境暴露下个体的发病风险程度各异。
三、临床表现
(一)全身症状
患者常出现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非特异性症状。发热多为低到中度发热,也有部分患者可出现高热,乏力表现为身体疲倦、活动耐力下降,体重下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较为明显,这些全身症状在不同患者中的严重程度和出现频率有所不同,年龄较小的患者可能在发热等全身症状的表现上与成人有差异,如儿童可能更易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
(二)肾脏受累表现
肾脏是原发性小血管炎常见的受累器官,可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等。蛋白尿可从少量到大量不等,血尿可表现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水肿可累及眼睑、下肢等部位,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性水肿。不同年龄患者肾脏受累的表现可能有特点,儿童患者肾脏受累时可能在生长发育等方面受到一定影响,需密切关注肾功能变化。
(三)肺部受累表现
肺部受累时可出现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咳嗽可为干咳或伴有咳痰,咯血可表现为痰中带血或大量咯血,呼吸困难程度可因病情轻重而异。例如,韦格纳肉芽肿等类型的原发性小血管炎常易累及肺部,不同患者肺部受累的表现轻重不一,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在呼吸困难等呼吸功能相关表现上与年轻患者有所不同。
(四)其他器官受累表现
1.神经系统:可出现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无力等。不同神经受累时症状表现不同,如尺神经、正中神经等受累时相应部位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会受到影响,年龄较小的患者神经系统受累后的表现可能更难准确描述,需要医护人员仔细观察评估。
2.皮肤:部分患者可出现皮肤损害,如紫癜、皮疹等。紫癜表现为皮肤出现紫色的瘀点、瘀斑,皮疹的形态、分布等各有不同,皮肤受累情况在不同患者中差异较大,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等出现皮肤受累时需谨慎考虑治疗对胎儿等的影响。
四、诊断方法
(一)实验室检查
1.自身抗体检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是原发性小血管炎重要的血清学诊断指标。其中,胞浆型ANCA(cANCA)主要与韦格纳肉芽肿相关,核周型ANCA(pANCA)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等相关。通过检测ANCA的类型和滴度等,有助于原发性小血管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不同类型原发性小血管炎患者ANCA的阳性率和滴度有所不同,在儿童和成人中的检测结果解读需结合具体临床情况。
2.血常规:可出现贫血、白细胞计数异常等。贫血可表现为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计数可升高或降低,不同患者血常规异常的表现不同,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等,血常规异常可能提示病情较为复杂,需进一步排查。
3.尿常规:如前所述,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等异常,通过尿常规检查能初步了解肾脏受累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尿常规异常的临床意义需综合分析,儿童患者尿常规异常时更要关注其生长发育相关影响。
(二)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或CT:肺部受累时可发现肺部浸润影、结节、空洞等病变。胸部CT相较于X线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的细节,对于判断肺部受累的范围和程度有重要价值,在评估肺部受累患者的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不同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因病情不同而各异,特殊人群如孕妇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时需权衡辐射风险与诊断需求。
2.肾脏活检:对于肾脏受累的患者,肾脏活检是明确诊断和判断肾脏病变程度、类型的重要手段。通过肾脏病理检查,可以观察肾小球、肾小管等组织的病理改变,如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坏死、新月体形成等,为原发性小血管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儿童进行肾脏活检时需充分考虑其创伤小、耐受性等特点,医护人员要做好相应的安抚和操作准备。
五、治疗原则
原发性小血管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两个阶段。诱导缓解阶段通常采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能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减轻血管炎症损伤。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时需更加谨慎,充分评估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优先考虑对儿童机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孕妇患者则需在保障母婴安全的前提下权衡治疗的利弊,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和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