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心功能不全
慢性心功能不全又称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脏结构和(或)功能改变致心室收缩或舒张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出现循环淤血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有原发性心肌损害、心脏负荷过重、心室前负荷不足等,诱发因素包括感染、心律失常等,临床表现分左心衰竭(肺循环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表现)、右心衰竭(体循环淤血表现)、全心衰竭(兼具两者表现),诊断依靠症状、体征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控盐、吸氧等)、药物治疗(利尿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等)和非药物治疗(CRT、ICD、心脏移植等),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孕妇、患其他疾病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生活上需调整饮食、运动、戒烟限酒、调节心理和规律作息,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患者要定期复诊监测指标并关注自身症状变化。
一、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定义
慢性心功能不全又称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各种病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发生改变,使心室收缩或舒张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它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病情呈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二、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病因
1.原发性心肌损害:冠心病心肌缺血和(或)心肌梗死是引起慢性心功能不全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此外,心肌炎、心肌病、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肌病等也可导致心肌损害。
2.心脏负荷过重: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常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等疾病;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常见于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先天性心血管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
3.心室前负荷不足:二尖瓣狭窄、心脏压塞、限制性心肌病等可引起心室充盈受限,导致前负荷不足。
三、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诱发因素
1.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感染可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心肌功能。
2.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可使心脏舒张期缩短,心排血量减少。
3.血容量增加:如钠盐摄入过多、输液过多过快等。
4.过度体力消耗或情绪激动:可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
5.治疗不当:如不恰当停用利尿药或降压药等。
6.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如冠心病发生心肌梗死、风湿性心瓣膜病出现风湿活动等。
四、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1.左心衰竭:以肺循环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为主要表现。症状包括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如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等;咳嗽、咳痰、咯血;乏力、疲倦、头晕、心慌等。体征有肺部湿啰音、心脏扩大、心率增快、舒张期奔马律等。
2.右心衰竭: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症状有消化道症状,如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劳力性呼吸困难。体征包括水肿,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位,常为对称性可压陷性;颈静脉怒张、肝大、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等。
3.全心衰竭:同时有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的表现,但当右心衰竭出现后,肺淤血症状可有所减轻。
五、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诊断
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心脏大小、肺淤血等情况;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力衰竭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可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BNP(B型利钠肽)或NTproBNP(N末端B型利钠肽原)测定,有助于心力衰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还可用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六、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治疗
1.一般治疗:包括休息与活动,根据心功能状态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量,避免过度劳累;控制钠盐摄入,减少水钠潴留;吸氧,改善缺氧症状。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可减轻水肿和心脏负荷;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可改善心肌重构;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可抑制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心肌耗氧量;正性肌力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地高辛等,可增强心肌收缩力。
3.非药物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适用于部分存在心脏收缩不同步的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预防心脏性猝死;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但供体有限。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器官功能减退,对药物耐受性差,在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时,药物剂量应适当减少,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考虑,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此外,鼓励老年人适度活动,但要注意活动强度和时间,避免摔倒等意外发生。
2.儿童:儿童慢性心功能不全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等有关。治疗时应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时要严格掌握药物剂量和适应证,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3.孕妇:孕妇发生慢性心功能不全时,治疗需兼顾孕妇和胎儿的安全。在孕期应加强产检,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和胎儿发育情况。药物治疗要谨慎选择,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适时终止妊娠。
4.患有其他疾病者: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可加重心肌损害;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需积极控制血压,达标治疗,以减轻心脏负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治疗时要注意避免使用加重呼吸困难的药物。
八、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减少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控制脂肪摄入,避免食用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
2.运动:根据心功能状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3.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可加重心脏负担,损害心肌功能,应戒烟,限制饮酒量。
4.心理调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可通过听音乐、阅读等方式缓解压力。
5.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有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
九、预后与监测
慢性心功能不全的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有关。患者需定期复诊,监测体重、血压、心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观察自身症状变化,如出现呼吸困难加重、水肿加剧、乏力明显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