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特征包括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有多种症状表现及应对措施。瘙痒多始于手掌和脚掌,呈持续性、昼轻夜重,程度因人而异,年龄、生活方式和病史会影响其表现,孕妇需做好皮肤护理;部分孕妇瘙痒发生12周后会出现黄疸,提示肝功能损害较重,高龄孕妇更需密切观察,应注意休息和饮食;严重瘙痒会导致皮肤抓痕,增加感染风险,免疫力低或有基础病的孕妇更需注意皮肤护理;ICP患者肝功能常异常,需定期复查监测,有慢性肝病病史的孕妇需积极保肝治疗;胆汁酸分泌和排泄障碍可引起脂肪泻,影响孕妇营养和胎儿发育,有胃肠道疾病史的孕妇症状可能更明显,需调整饮食并补充脂溶性维生素;ICP孕妇胎儿易发生宫内窘迫,表现为胎动和胎心监护异常,高龄和有不良孕产史的孕妇风险更高,孕妇要学会数胎动,异常时及时就医。
一、瘙痒
1.起始部位与特点:瘙痒往往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最早出现的症状,通常始于手掌和脚掌,而后逐渐向肢体近端延伸,甚至可发展至面部。这种瘙痒一般呈持续性,白昼时痒感相对较轻,夜晚则会加重,严重干扰孕妇的睡眠质量。
2.程度差异:瘙痒的程度因人而异,有些孕妇可能仅感到轻度不适,但也有部分孕妇瘙痒剧烈,难以忍受,甚至因不断搔抓而导致皮肤破损、抓痕累累,增加了皮肤感染的风险。
3.年龄与生活方式影响:年龄较小的孕妇可能对瘙痒的耐受性相对较差,情绪上更容易出现焦虑和烦躁。而生活中睡眠质量差、精神压力大的孕妇,可能会加重瘙痒的主观感受。应对措施方面,孕妇应保持皮肤清洁,穿着宽松、纯棉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刺激。避免热水烫洗皮肤,因为热水会使皮肤水分流失,加重瘙痒。
4.病史影响:若孕妇既往有皮肤过敏史或其他皮肤疾病,可能会干扰对ICP瘙痒症状的判断,也会使瘙痒症状的表现更为复杂。这类孕妇需及时告知医生病史,以便准确诊断。
二、黄疸
1.出现情况:部分患有ICP的孕妇会出现黄疸症状,一般在瘙痒发生后的12周出现。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和巩膜发黄,尿液颜色变深,类似浓茶色。
2.程度与意义:黄疸的程度通常较轻,但它的出现提示肝功能损害的程度相对较重。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会升高,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变化。
3.特殊人群:高龄孕妇出现黄疸可能意味着肝功能储备相对较差,肝脏对胆汁淤积的耐受能力降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更需要密切观察肝功能和胎儿情况。
4.应对措施:孕妇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减轻肝脏负担。饮食上,避免食用过于油腻和刺激性的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肝功能的恢复。
三、皮肤抓痕
1.形成原因:由于严重的瘙痒,孕妇常常会不自觉地搔抓皮肤,从而导致皮肤出现抓痕。抓痕不仅影响皮肤的美观,还破坏了皮肤的屏障功能,使皮肤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
2.感染风险:抓痕处容易发生感染,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疼痛,严重时可能出现脓性分泌物。一旦发生感染,不仅会增加孕妇的痛苦,还可能影响胎儿的健康。
3.特殊人群注意:孕期免疫力相对较低的孕妇,尤其是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孕妇,皮肤感染的风险更高。这类孕妇应更加注意皮肤的护理,避免搔抓皮肤,可使用温和的止痒药物缓解瘙痒症状。如果皮肤出现破损,应及时就医进行处理,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生活方式调整:孕妇应尽量控制自己不搔抓皮肤,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如听音乐、阅读等,减少抓挠的冲动。保持指甲修剪整齐,避免指甲过长划破皮肤。
四、肝功能异常
1.指标变化: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轻至中度升高是ICP患者肝功能异常的常见表现,通常为正常水平的210倍。血清胆汁酸水平显著升高是ICP的重要诊断指标,它的升高程度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2.动态监测:在孕期需要定期复查肝功能和胆汁酸水平,观察指标的变化趋势。如果肝功能指标持续恶化或胆汁酸水平居高不下,提示病情可能进展迅速,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年龄与病史影响:年轻孕妇肝功能相对较好,在疾病早期可能对肝功能损害的代偿能力较强,但随着病情进展,也不能忽视。而有慢性肝病病史的孕妇,本身肝脏基础功能较差,ICP的发生会进一步加重肝脏负担,更容易出现肝功能严重异常。这类孕妇需要更加积极地进行保肝治疗,密切关注肝功能变化,必要时可能需要提前终止妊娠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4.应对措施:孕妇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有助于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有其他疾病需要用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肝脏影响较小的药物。
五、脂肪泻
1.发生机制:由于胆汁酸分泌和排泄障碍,导致肠道内胆汁酸浓度降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受到影响,从而引起脂肪泻。脂肪泻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呈灰白色,质地稀薄,有油腻感,并且伴有恶臭。
2.营养影响:脂肪泻会导致孕妇对脂肪、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的吸收减少,容易引起维生素缺乏症,影响孕妇的身体健康和胎儿的生长发育。例如,维生素K缺乏会影响凝血功能,增加孕妇分娩时出血的风险;维生素D缺乏可能影响胎儿骨骼的发育。
3.特殊人群:孕期本身消化功能就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高龄孕妇的消化功能相对更弱,脂肪泻对她们的营养状况影响更大。孕妇应及时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脂肪的摄入,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促进肠道蠕动。同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脂溶性维生素。
4.病史影响:若孕妇既往有胃肠道疾病史,如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脂肪泻的症状可能更为明显,也会影响对ICP相关症状的判断。这类孕妇需要综合考虑病情,进行全面的治疗和护理。
六、胎儿窘迫相关症状
1.胎动变化:ICP孕妇的胎儿容易发生宫内窘迫,早期可表现为胎动异常。正常情况下,胎儿胎动次数每2小时不少于10次。如果孕妇感觉胎动次数减少、减弱或过于频繁,都可能是胎儿缺氧的信号。
2.胎心监护异常:胎心监护是监测胎儿宫内状况的重要手段。患有ICP的孕妇在进行胎心监护时,可能会出现无应激试验(NST)无反应型、胎心率基线变异减少或消失、晚期减速等异常情况,提示胎儿可能存在缺氧。
3.特殊人群与风险:对于高龄孕妇,胎儿发生窘迫的风险相对更高,而且可能对胎儿的远期预后产生更不利的影响。有不良孕产史的孕妇,如曾经有过胎儿宫内窘迫、死胎等情况,再次妊娠发生ICP时,更要高度警惕胎儿窘迫的发生。
4.应对措施:孕妇应学会正确数胎动的方法,每天定时数胎动,并做好记录。一旦发现胎动异常,应立即就医。按时进行产前检查和胎心监护,医生会根据胎儿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吸氧、改变孕妇体位等,必要时会及时终止妊娠以保障胎儿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