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脏早搏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危害
室性心脏早搏是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过早使心肌除极的心搏,是常见心律失常。其危害包括对心脏功能(短期影响小,频繁或长期可影响泵血致心肌病等)和生活质量(致不适、干扰生活、带来心理压力)的影响;相关因素有年龄(随年龄增长概率升高)、生活方式(饮酒、吸烟、过度劳累等)、病史(心血管及其他系统疾病);诊断靠症状观察和心电图检查(常规及动态心电图);处理原则分无器质性心脏病(偶发无症状者改善生活方式,症状明显用安全药物)和有器质性心脏病(治基础病,谨慎用抗心律失常药,不佳者考虑导管射频消融);特殊人群中儿童要排器质性病,老年人需考虑生理特点和基础病控制,女性不同时期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室性心脏早搏的定义
室性心脏早搏是指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过早发生的,提前使心肌除极的心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正常人和各种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室性早搏,正常人发生室性早搏的机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二、室性心脏早搏的危害
(一)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1.短期影响:偶尔发生的室性心脏早搏一般对心脏的泵血功能影响较小,患者可能仅感到心悸等不适,通常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但如果室性早搏频繁发生,可能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导致心脏收缩和舒张不协调,进而影响心脏的射血功能。例如,频繁的室性早搏可能使心脏每次泵出的血液量减少,长期如此可能会影响全身器官的血液供应。
2.长期影响:长期存在的室性心脏早搏可能会引发心肌病。有研究表明,持续存在的室性早搏负荷较高(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室性早搏数量占总心搏数的比例较高)的患者,发生扩张型心肌病的风险增加。心肌病会进一步损害心脏功能,导致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水肿、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
(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频繁发作的室性心脏早搏会使患者出现明显的心悸、胸闷、头晕等不适症状,这些症状会干扰患者的正常生活,导致患者睡眠质量下降、工作效率降低,还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进一步影响生活质量。
三、室性心脏早搏的相关因素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老年人发生室性心脏早搏的概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老年人的心脏传导系统可能出现退行性变,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自律性发生改变等。例如,一项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研究发现,60岁以上人群室性早搏的发生率明显高于30岁以下人群。
(二)生活方式因素
1.饮酒:过量饮酒是导致室性心脏早搏的常见诱因之一。酒精会刺激心脏,使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增高,容易引发室性早搏。研究显示,长期大量饮酒的人发生室性心脏早搏的风险比不饮酒的人高很多。
2.吸烟:吸烟产生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失常等,增加室性心脏早搏的发生几率。吸烟量越大,发生室性心脏早搏的可能性越高。
3.过度劳累:长期的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心脏负担加重,容易诱发室性心脏早搏。例如,长时间高强度工作、连续熬夜等情况都可能导致室性心脏早搏的发生。
(三)病史因素
1.心血管疾病:患有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已经受到损害,更容易出现室性心脏早搏。比如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不稳定,容易引发室性早搏。
2.其他系统疾病:某些其他系统疾病也可能间接导致室性心脏早搏,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会影响心脏的代谢和电生理活动,增加室性早搏的发生风险。
四、室性心脏早搏的诊断方法
(一)症状观察
医生会首先询问患者的症状,如是否有心悸、胸闷、头晕等不适,以及这些症状发生的频率、诱因等。但症状的观察只是初步的诊断线索,不能仅凭症状确诊。
(二)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是诊断室性心脏早搏的重要手段。常规心电图可以捕捉到心脏电活动的瞬间变化,发现是否存在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其前无相关的P波,ST段与T波方向通常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等典型的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则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室性早搏的发生频率、分布规律等情况,对于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价值。一般来说,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室性早搏的数量可以分为偶发(24小时内室性早搏数量少于100次)、频发(24小时内室性早搏数量多于1000次)等不同程度。
五、室性心脏早搏的处理原则
(一)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脏早搏
如果患者没有器质性心脏病,且室性早搏偶发,症状不明显,通常不需要特殊药物治疗,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例如,建议患者避免饮酒、吸烟,减轻压力,保证充足的睡眠等。如果室性早搏症状较为明显,影响生活质量,可以考虑使用一些安全性较高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需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二)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脏早搏
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出现室性早搏,治疗的重点首先是治疗基础心脏病。同时,对于室性早搏的处理需要更加谨慎。如果室性早搏频繁发作,且患者有明显症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要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对于合并有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脏病的患者,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会增加死亡率,需要权衡利弊后使用。此外,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还可能考虑导管射频消融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但该方法也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评估。
六、特殊人群室性心脏早搏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出现室性心脏早搏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需要特别关注。儿童室性早搏很多情况下可能与生理因素有关,如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但也可能是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的表现。在处理上,首先要排除器质性心脏病等严重情况。如果是生理性因素引起的偶发室性早搏,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注意让儿童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等。如果考虑有器质性心脏病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并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处理。
(二)老年人
老年人发生室性心脏早搏较为常见,且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生理特点,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要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如老年人的运动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饮食要低盐、低脂等。对于合并有心力衰竭等严重疾病的老年室性早搏患者,在治疗室性早搏的同时,要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因为基础疾病的稳定对于整体病情的改善至关重要。
(三)女性
女性在不同生理时期,如月经周期、妊娠期等,室性早搏的发生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在妊娠期出现室性早搏,需要谨慎用药,因为很多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此时主要以观察和生活方式调整为主,如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情绪波动过大等。月经周期变化可能会对女性的内分泌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心脏电活动,导致室性早搏发生情况的变化,女性在月经期间要注意自身身体状况的监测,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