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查哪些项目
风湿病的实验室检查包括一般血液检查(如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自身抗体检查(如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核抗体等)、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检查;影像学检查有X线、CT、MRI检查;关节液检查包括外观检查和常规检查(如白细胞计数及分类、黏蛋白凝块形成试验等)。这些检查从不同方面为风湿病的诊断、病情评估等提供依据,不同检查在不同风湿病中的表现及意义各有特点。
一、实验室检查
1.一般血液检查
血常规:风湿病患者可能出现血常规异常,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活动期可有轻度至中度贫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伴或不伴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常有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血液基本状况,不同风湿病患者血常规表现有差异,有助于初步筛查和辅助诊断。年龄方面,儿童风湿病患者血常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一定不同,例如儿童川崎病患者可出现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等表现。性别差异相对不明显,但某些风湿病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率和表现可能有细微差别,生活方式一般对血常规影响不大,但病史中如果有长期慢性疾病可能影响血常规结果。
血沉(ESR):血沉是反映炎症反应的指标。多数风湿病活动期血沉增快,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活动期血沉常升高。血沉的快慢可以一定程度反映病情的活动程度,但是其特异性不高,一些感染性疾病等也可能导致血沉升高。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血沉的正常参考值有差异,儿童血沉正常参考值通常低于成人,生活方式一般不直接影响血沉,病史中如果有慢性炎症性疾病等会影响血沉结果。
C反应蛋白(CRP):CRP也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风湿病活动期CRP常升高,其升高程度与疾病活动度相关。如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CRP明显升高,病情缓解时可降至正常。年龄对CRP的正常参考值有影响,儿童CRP正常参考值与成人不同,生活方式一般不直接影响CRP,病史中有炎症性疾病等会使CRP异常。
2.自身抗体检查
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因子分为IgM、IgG、IgA等型,其中IgM型类风湿因子是类风湿关节炎较常见的自身抗体,约70%8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F阳性。但RF阳性也可见于其他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RF检测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同时可用于病情监测。年龄方面,儿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F阳性率相对成人较低,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一般不影响RF结果,病史中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病史时需关注RF情况。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尤其是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抗CCP抗体阳性率较高,可达50%90%,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骨侵蚀等相关。其诊断价值高于RF,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等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患者抗CCP抗体检测结果意义基本一致,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方式一般不影响该抗体检测结果,病史中有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疑似表现时需检测。
抗核抗体(ANA):ANA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筛查指标,几乎所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ANA均阳性,但其特异性较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也可出现ANA阳性。ANA检测对自身免疫性风湿病的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年龄对ANA检测结果影响不大,性别方面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生活方式一般不影响ANA结果,病史中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表现时需检测。
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抗dsDNA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较高的特异性,且其滴度与疾病活动度相关,尤其是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率较高,可达70%90%。该抗体检测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年龄对该抗体检测结果影响不大,性别上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多见,生活方式一般不影响,病史中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疑似表现时需检测。
抗Sm抗体:抗Sm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体,特异性可达99%,但阳性率相对较低,约20%30%。该抗体一旦阳性,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且一般不受疾病活动度影响。年龄、性别对其检测结果影响不大,生活方式一般不影响,病史中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表现且怀疑该疾病时需检测。
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HLAB27与强直性脊柱炎密切相关,约90%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HLAB27阳性,但HLAB27阳性也可见于其他疾病,如反应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等。HLAB27检测有助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的辅助诊断。年龄对HLAB27检测结果影响不大,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一般不影响,病史中有脊柱关节病相关疑似表现时需检测。
3.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检查
免疫球蛋白: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病患者常存在免疫球蛋白异常,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出现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升高,尤其是IgG升高较为常见。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对风湿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帮助。年龄对免疫球蛋白正常参考值有影响,儿童免疫球蛋白水平与成人不同,性别差异相对不明显,生活方式一般不影响,病史中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病史时需关注免疫球蛋白情况。
补体: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常出现补体C3、C4降低,尤其是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补体降低更为明显,补体水平的变化与疾病活动度相关。补体检测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病情活动评估等有重要意义。年龄对补体正常参考值有影响,儿童补体水平与成人不同,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一般不影响,病史中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表现时需检测补体。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类风湿关节炎:X线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端骨质疏松;随着病情进展,可见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虫蚀样改变、关节半脱位及强直等。X线检查可以观察关节的骨质破坏情况,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分期、治疗效果评估等有重要作用。不同年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X线表现基本相似,但儿童类风湿关节炎可能有其自身特点,如累及髋关节时的表现等。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方式一般不影响X线检查结果,病史中有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表现时需进行X线检查。
强直性脊柱炎:X线检查早期可表现为骶髂关节骨质疏松、关节间隙模糊等,后期可见骶髂关节间隙狭窄、融合,脊柱呈“竹节样”改变等。X线检查有助于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对于判断脊柱病变程度等有重要意义。年龄对强直性脊柱炎X线表现影响不大,性别上男性发病率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一般不影响,病史中有脊柱关节病相关疑似表现时需进行X线检查。
2.CT检查
对于关节病变:CT检查对于关节病变的显示比X线更清晰,尤其是对于一些早期X线不易发现的骨质破坏、关节间隙改变等。例如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CT检查对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更高,可更早发现骶髂关节的细微病变,如骶髂关节面的侵蚀、硬化等。年龄、性别对CT检查结果影响不大,生活方式一般不影响,病史中有相关风湿病疑似表现且X线检查不明确时可考虑CT检查。
对于脊柱病变: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脊柱的骨质结构,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病变的评估,如椎体骨质破坏、椎小关节病变等有重要作用。病史中有脊柱关节病相关表现时,CT检查有助于更准确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3.MRI检查
软组织病变:MRI检查对风湿病患者的软组织病变显示优于X线和CT,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滑膜炎症、关节积液等,MRI可以清晰显示滑膜增厚、关节腔积液等情况。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肌肉病变等也能较好显示。年龄对MRI检查结果影响不大,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一般不影响,病史中有风湿病相关软组织症状且需要更清晰显示软组织病变时可考虑MRI检查。
骨病变:MRI检查对于早期骨侵蚀的诊断比X线更敏感,能够更早发现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早期骨破坏情况。例如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MRI可以在X线尚未出现明显骨质破坏时发现骨髓水肿等早期病变,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重要意义。病史中有风湿病相关骨病变疑似表现时,MRI检查有助于更早明确诊断。
三、关节液检查
1.外观检查
正常关节液为无色透明液体。风湿病患者关节液外观可发生改变,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液可呈黄色、混浊,炎症明显时可呈脓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关节液可呈黄色或血性等。通过关节液外观检查可以初步了解关节内炎症情况,不同风湿病患者关节液外观有不同特点,有助于辅助诊断。年龄、性别对关节液外观影响不大,生活方式一般不影响,病史中有关节肿胀、疼痛等表现怀疑关节病变时可进行关节液检查。
2.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液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关节液白细胞计数也可升高,分类中单核细胞等可能增多。关节液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以反映关节内炎症的程度和类型,对于风湿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帮助。年龄、性别对关节液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影响不大,生活方式一般不影响,病史中有关节病变相关表现时需进行关节液常规检查。
黏蛋白凝块形成试验:正常关节液黏蛋白凝块坚实。风湿病患者关节液黏蛋白凝块形成可能不佳,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黏蛋白凝块形成较差。该试验有助于判断关节液的质量,辅助诊断风湿病。病史中有关节病变相关表现时可进行该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