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尿崩症是什么意思
中枢性尿崩症是因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致抗利尿激素缺乏,引发多尿、烦渴等综合征。其发病与年龄、病史等相关;临床表现有多尿及低渗状态相关表现;诊断靠实验室检查(尿液、血液指标)及禁水加压素试验;治疗主要用去氨加压素,儿童需谨慎,有明确病因者针对原发病治疗。
一、中枢性尿崩症的定义
中枢性尿崩症是由于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引起精氨酸加压素(AVP)又称抗利尿激素(ADH)缺乏,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多尿、烦渴、多饮与低比重尿和低渗尿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一)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从年龄角度看,儿童时期发病可能与先天性因素有关,比如遗传因素导致下丘脑神经垂体发育异常等;成人发病则可能与肿瘤(如垂体瘤等)、头部外伤等后天因素影响下丘脑神经垂体结构和功能有关。生活方式方面,一般没有直接特定的生活方式因素直接导致中枢性尿崩症,但头部外伤等可能与不良生活事件相关。病史方面,如果有下丘脑垂体部位的既往手术史、肿瘤病史等,会增加患中枢性尿崩症的风险。
二、临床表现相关要点
(一)多尿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为排出大量稀释性尿液,24小时尿量可多达510升,甚至更多。在年龄较小的儿童中,可能会出现遗尿、烦渴爱喝水的情况,由于儿童无法准确表达,可能会出现哭闹、烦躁等表现。成人则表现为明显的口渴、大量饮水。
(二)低渗状态相关表现
长期多尿会导致患者出现低渗状态,可能会有乏力、头痛等表现,儿童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因为尿液大量排出,机体处于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的潜在风险中,影响正常的生理代谢过程。
三、诊断相关内容
(一)实验室检查指标
1.尿液检查:尿比重常低于1.005,尿渗透压降低,一般低于200mOsm/L。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尿液的这些指标变化会影响对病情的判断,儿童的尿液浓缩功能本身相对较弱,但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的尿液浓缩功能会有更明显的异常。
2.血液检查:血浆渗透压可轻度升高,血钠轻度升高。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相关指标,可以辅助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因多尿导致的电解质和渗透压紊乱情况。
(二)特殊检查方法
1.禁水加压素试验:禁水试验时,患者尿量不能减少,尿比重及尿渗透压不能升高;应用加压素后,尿比重及尿渗透压显著升高。对于儿童进行禁水加压素试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脱水情况,因为儿童的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禁水过程中需要严格监测生命体征和体重等,防止出现严重脱水。
四、治疗相关概况
目前主要的治疗药物是去氨加压素,它可以改善患者的多尿症状。但在儿童使用时要特别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液体摄入等,以患者的舒适度为标准来进行治疗决策,避免低龄儿童过早使用药物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对于有明确病因的患者,如由肿瘤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手术切除肿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