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低血压急救措施
急性低血压的现场急救、进一步处理措施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现场急救包括调整体位(一般平躺抬双腿,孕妇左侧卧)、补充水分(意识清醒者喝淡盐水,特殊人群按需调整)、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领口、清除异物)和监测生命体征;进一步处理是若症状未改善或出现严重情况呼叫急救人员,急救人员会根据情况用多巴胺等药物升压,不同年龄段用药有不同注意;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急救动作要轻柔并注意保暖,儿童需密切观察、合理补充水分和谨慎用药,孕妇要保护腹部并告知相关信息,慢性病患者要详细告知病史和用药情况。
一、现场急救措施
1.体位调整:让患者立即平躺,将双腿适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做能促进下肢血液回流至心脏,增加回心血量,进而提升血压。此方法不受年龄、性别限制,但对于有下肢骨折、关节疾病等病史的患者,在抬高双腿时要格外小心,避免加重损伤。对于孕妇,可采取左侧卧位,防止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影响血液回流。
2.补充水分:若患者意识清醒,可让其饮用适量的淡盐水,有助于增加血容量,提升血压。老年人饮水时要注意少量多次,以防呛咳;儿童饮水的量要根据年龄适当调整,避免饮水过多导致水中毒。有肾功能不全等病史的患者,补充水分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防止加重肾脏负担。
3.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患者领口处的纽扣、领带等,清除口腔内的异物、分泌物等,确保呼吸顺畅。对于肥胖人群,由于颈部脂肪较多,呼吸道相对狭窄,更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4.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记录患者的意识状态。可以通过触摸患者的颈动脉或桡动脉来感知脉搏情况,同时观察患者的胸廓起伏判断呼吸是否正常。
二、进一步处理措施
1.呼叫急救人员:如果患者经过上述处理后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等严重情况,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等待专业急救人员的到来。在等待过程中,持续进行现场急救措施。
2.药物治疗:急救人员到达后,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药物提升血压,常用药物有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不同年龄段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不同,儿童用药剂量需要根据体重精确计算;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用药时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病史的患者,用药时要综合考虑病情,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在进行急救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搬动导致骨折等并发症。同时,要注意保暖,因为老年人对温度变化的调节能力较差。
2.儿童:儿童病情变化快,在急救过程中要更加密切地观察生命体征。如果需要补充水分,要选择适合儿童口味的饮品,但要避免含糖量过高的饮料。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不要随意给其喂药,应等待专业医生的指导。
3.孕妇:孕妇发生急性低血压可能会影响胎儿的血液供应,在急救时要特别注意保护腹部,避免外力挤压。同时,要及时告知医生怀孕的孕周、产检情况等信息,以便医生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处理。
4.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如心脏病、糖尿病、肾病等患者,急性低血压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在急救过程中,要向医生详细告知病史和正在服用的药物,以便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