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室上速,以前都是窦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速是因折返机制等导致的突发突止、心率150250次/分钟、P波难辨、QRS波群一般正常的心律失常,病因多与心脏自身结构或电生理异常有关;窦性心动过速是窦性心律频率超100次/分钟,由生理或病理因素引起,P波为窦性P波、QRS波群正常。二者在心电图特征、病因诱因等有区别,准确鉴别对治疗方案选择重要,且对不同年龄段人群治疗有意义,二者同属心律失常但起源和机制不同。
一、阵发性室上速与窦性心动过速的概念区分
(一)阵发性室上速的定义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机制主要与折返机制有关,包括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等。心电图表现为突发突止的心动过速,心率通常在150250次/分钟,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伴有束支阻滞或室内差异传导时可增宽)。
(二)窦性心动过速的定义
窦性心动过速是指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正常范围,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100次/分钟即为窦性心动过速。其发生常与生理因素(如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喝咖啡等)、病理因素(如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等)有关,心电图表现为P波为窦性P波,频率>100次/分钟。
二、两者的区别要点
(一)心电图特征差异
1.心率范围
阵发性室上速心率多在150250次/分钟,呈突发突止的特点;窦性心动过速心率一般在100150次/分钟左右,通常是逐渐开始和结束。
2.P波特点
阵发性室上速时P波往往不易辨认,可能埋藏在QRS波群中或位于其终末部分;窦性心动过速时P波为窦性P波,在Ⅱ、Ⅲ、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3.QRS波群
阵发性室上速发作时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当伴有室内差异传导或原有束支传导阻滞时可增宽;窦性心动过速时QRS波群形态正常。
(二)病因及诱因不同
1.阵发性室上速
病因多与心脏本身的结构或电生理异常有关,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能存在房室结双径路等电生理异常结构,容易引发折返性室上速。其诱因常无明显特定的生理因素触发,多是心脏自身电活动异常导致发作。
例如,有先天性心脏病基础的儿童或成人,更容易出现阵发性室上速发作。
2.窦性心动过速
生理因素方面,年轻人在运动后、情绪紧张时较易出现,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也可能发生;病理因素包括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会导致心率加快;贫血患者由于携氧能力下降,机体代偿性心率增快;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代谢率增高,心率加快;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也会出现窦性心动过速以试图维持心输出量。
三、两者的联系与鉴别意义
(一)联系
两者都属于心律失常范畴,但起源和机制不同。窦性心动过速是窦性心律的频率异常增快,而阵发性室上速是由特定的折返等机制导致的快速心律失常。
(二)鉴别意义
准确鉴别阵发性室上速和窦性心动过速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例如,对于阵发性室上速,可能需要采用刺激迷走神经、药物复律(如腺苷等,但需严格遵循药物使用的相关原则,不过这里仅说明药物名称)或电复律等方法;而对于窦性心动过速,主要是针对其underlying病因进行治疗,如控制感染、纠正贫血、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鉴别也有重要意义,儿童和成人的病因谱有所不同,儿童窦性心动过速可能更多与生理活动或简单的感染等有关,而阵发性室上速在儿童中也可发生,需准确鉴别以给予恰当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