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
劳力性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是慢性左心衰竭时左心室射血功能减退致肺循环淤血,体力活动时机体需氧量增加致肺淤血加重等从而出现呼吸困难,其在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人群中有不同体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是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致肺淤血加重、膈肌上抬致肺活量减少及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升高致支气管收缩等,其在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人群中也有不同体现。具体而言,劳力性呼吸困难在儿童、老年、不同体力活动及有基础心脏疾病史人群有差异表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在儿童、老年、不同生活方式及有特定病史人群有差异表现。
一、劳力性呼吸困难
1.发生机制:慢性左心衰竭时,左心室射血功能减退,肺循环淤血。在体力活动时,机体需氧量增加,而左心不能有效地泵血以满足机体需求,导致肺淤血加重,肺顺应性降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从而出现呼吸困难。例如,相关研究表明,慢性左心衰竭患者在进行轻度体力活动时,就会因肺淤血的影响而较早出现呼吸困难症状。
2.人群差异体现
不同年龄:儿童慢性左心衰竭相对较少见,若发生,由于儿童心肺功能储备较成人差,劳力性呼吸困难可能更早出现且表现更明显,如婴幼儿可能在轻微活动后即出现呼吸急促等表现;老年患者本身心肺功能有所减退,劳力性呼吸困难可能是其慢性左心衰竭早期较易察觉的症状,且随着年龄增长,心肺功能进一步下降,该症状会逐渐加重。
不同生活方式: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在患有慢性左心衰竭时,因体力活动强度大,劳力性呼吸困难会更早出现且症状相对更显著;而长期sedentary(久坐)生活方式的人群,即使患有慢性左心衰竭,在较轻体力活动时就可能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因为其心肺功能基础本就相对较弱。
病史因素:有基础心脏疾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者,发生慢性左心衰竭时,劳力性呼吸困难作为最早症状出现的时间可能较无基础心脏疾病史者更早,因为心肌梗死已对心脏结构和功能造成一定损害,后续发展为左心衰竭时,肺淤血等病理改变更容易引发劳力性呼吸困难。
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1.发生机制:患者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左心衰竭时左心不能及时泵出增多的血液,导致肺淤血进一步加重;同时,平卧时膈肌上抬,肺活量减少,也会加重呼吸困难。夜间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升高,使支气管收缩,气道阻力增加,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研究发现,慢性左心衰竭患者夜间睡眠中易出现回心血量变化及呼吸相关的病理生理改变,从而较早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2.人群差异体现
不同年龄:儿童慢性左心衰竭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相对少见,若出现,可能因其夜间睡眠时心肺调节功能较成人更不完善,一旦有左心衰竭,肺淤血等情况在夜间更易加重而较早出现该症状;老年患者由于夜间睡眠时自主神经调节功能进一步减退,且心肺功能储备更差,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作为慢性左心衰竭早期症状出现的可能性较高,且症状可能较严重,如夜间频繁因呼吸困难憋醒等。
不同生活方式:有夜间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心肺功能调节紊乱,在患有慢性左心衰竭时,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可能更早出现且症状更明显;而规律作息人群,若发生慢性左心衰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也会较早出现,但可能相对熬夜人群症状出现时间稍晚,程度稍轻。
病史因素:既往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史的人群,在发展为慢性左心衰竭时,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可能作为早期症状更早出现,因为其本身存在呼吸相关的病理基础,左心衰竭发生后会进一步加重呼吸方面的异常;有长期慢性肺部疾病病史的人群,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时,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出现时间可能较单纯左心衰竭患者更早,因为肺部疾病与心脏疾病相互影响,加重了呼吸和循环的紊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