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低血压怎么引起的
低血压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低血压包括因遗传和体质状况导致心血管系统发育弱、泵血功能不强的体质因素,多见于瘦弱老人和女性,需合理饮食和锻炼;以及因体位改变使回心血量和输出量减少的体位因素,老年人更易出现,改变体位要缓慢。病理性低血压涉及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血容量不足(如大量失血、严重脱水)、感染性休克、过敏反应等,需针对不同病因治疗。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要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定期测血压,孕妇要注意休息和营养,儿童低血压影响发育需及时就医,慢性病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以维持血压稳定。
一、生理性低血压
1.体质因素:部分人群血压值持续低于正常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各器官也无缺血、缺氧等异常,不影响寿命。多见于体质瘦弱的老人、女性,这与遗传和身体体质状况有关。由于这类人群身体的心血管系统等发育可能相对较弱,心脏泵血功能相对不强,血管弹性等也可能较差,从而导致血压偏低。平时应注重合理饮食,保证充足营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2.体位因素:常见于突然站起时,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位,或长时间站立,会出现血压下降。这是因为体位改变时,血液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肢流动,回心血量减少,心脏输出量也随之减少,导致血压降低。老年人由于血管调节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在改变体位时,动作应缓慢,避免突然站起。
二、病理性低血压
1.心血管疾病:
心力衰竭: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出,使循环血量减少,引起低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疾病若未得到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可导致心力衰竭。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心脏功能。
心律失常:如严重的心动过缓、心室颤动等,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和泵血功能,使心输出量下降,进而导致血压降低。对于心律失常患者,需根据具体类型进行相应治疗,如药物治疗、安装心脏起搏器等。
2.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机体代谢率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血管扩张,血压降低。患者常有乏力、怕冷、体重增加等症状,需补充甲状腺激素进行治疗。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导致水钠代谢紊乱,血容量减少,引起低血压。患者可能出现皮肤色素沉着、乏力、头晕等症状,需要补充肾上腺皮质激素。
3.血容量不足:
大量失血:如外伤出血、消化道出血、产后出血等,短时间内大量失血会使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导致低血压。此时需要及时止血,并补充血容量,必要时输血治疗。
严重脱水:剧烈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等情况,会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血容量减少,引起低血压。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纠正脱水状态。
4.感染性休克:严重感染时,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释放毒素,引起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低血压。常见于肺炎、败血症等疾病。患者需要积极抗感染治疗,并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5.过敏反应:过敏体质者接触过敏原后,会发生过敏反应,释放组胺等物质,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血压下降。患者应立即脱离过敏原,并使用抗过敏药物、肾上腺素等进行治疗。
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对血压的调节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低血压,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预防体位性低血压,避免快速改变体位,定期监测血压。孕妇在孕期由于身体生理变化,也可能出现低血压情况,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避免长时间站立。儿童出现低血压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饮食营养和身体状况,若发现孩子有头晕、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如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要积极治疗原发病,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以维持血压稳定。



